海灣局勢禍福辨:中國石化業產銷兩旺的秘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9日 07:2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楊瑞法 上海報道 “不缺油”的原因 “目前,我們企業的生產經營一切正常,沒有減產的打算,因為我們不缺油。”2003年3月13日,南京揚子石化一位高層管理人員對記者這樣說。 近期,美伊戰爭一觸即發的嚴峻局勢令外界產生擔憂:美伊一旦開戰,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是否會減少甚至中斷,從而對我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但國內的石化企業似乎并不擔心石油短缺。 一個事實是,揚子石化的原油三分之一來自國內的計劃供應,三分之二從國外進口。去年該公司的原油進口量達550萬噸。揚子石化的人士同時透露,揚子石化的原油進口來源包括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以及委內瑞拉、印尼和俄羅斯。 “揚子石化等企業現在的生產用油,大部分去年已從國際期貨市場上買進,目前采購的現貨只是少量調節余缺。”揚子石化這位知情人士揭開了問題的謎底,“不做期貨不行,一年幾百萬噸的需求量,不可能等到生產需要才去買。” 但這位人士稱:“總公司不允許我們單獨采購。”據其介紹,期貨市場的原油采購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下面的幾個機構在具體操作,“我們企業也參與,跟著它一塊買”。 “前年,我們在期貨市場吃了不小的虧,損失很大。”揚子石化這位管理人員介紹,由于中國石化企業用油量大,參與交易的企業少,目標大,因此一些外國操盤手常在中國企業買進時故意把價格抬高,等中國企業“吃”進后,又把價格放低。他同時表示,目前揚子石化等企業一起參與期貨市場采購,就可以分散經營,共擔風險。 一個相應的觀點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別說仗還沒打呢,就是打了,也不會影響多少供應。”陳淮指出,目前世界市場并不缺油,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只占全世界出口總量的0.2%,從伊拉克進口的石油不到我國進口總量的1%。 因禍得福? “今年1、2月份,我們公司保持正常盈利,業績未受油價波動影響。”鎮海煉化董事會秘書吳慧淑說。 鎮海煉化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煉油企業,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碼1128·hk)。由于2002年年報尚未公布,吳不愿透露公司的具體業績,但她肯定地表示:“2002年比2001年好很多,刷新了鎮海煉化的記錄。” 而揚子石化的知情人士則透露:“今年1、2月份,我們的效益是公司成立20年來最好的。”他并向記者釋疑,“我們的優勢在深加工,雖然原油價格高了,但由于乘數效應,我們的產品漲價更多。” 這位知情人士所舉的例子是,揚子石化供給娃哈哈制作塑料瓶的聚乙烯,去年的平均價為5000元/噸,現已漲至6250元/噸,而僅娃哈哈一家企業的聚乙烯年需求量,就高達3萬-4萬噸。由于目前下游產品價格處于高位,因此揚子石化正開足馬力生產。“我們現在全產全銷,生產一噸,賣掉一噸。” “油價上漲,下游產品也漲,我們增加的盈利和增加的成本基本抵消。”上海石化一位高層透露,上海石化去年實現利潤約10億元,今年前兩個月,盈利雖不及揚子,但仍穩定在去年的水平。 “汽、柴、煤油的定價受國家指導”,吳慧淑解釋,鎮海煉化還有30%的小產品,如苯、瀝青、丙烯和聚丙烯等,企業可以自主定價。由于“乘數效應”,利潤空間很大。 對目前石化行業購銷兩旺的狀況,上海石化科技開發公司負責人朱巋然認為,這僅僅是一種假象,“并不是真有那么多需求,而是有人在囤積”。陳淮對此的看法是:“現在石油價格波動是因為心理預期和投機造成的,有人有心要炒高,并不是因為供給增加或減少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述所有采訪對象都向記者陳述了他們的判斷,一旦美伊戰爭爆發,油價就會迅速下跌。他們的理由,正如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所言:“美在中東的首要國家安全利益,是保證波斯灣的石油以穩定的價格流向世界各地。” 一次洗牌機會 無論上海石化、揚子石化還是鎮海煉化,都不擔心目前世界石油供應會短缺,他們憂慮的是,一旦美伊開打,會導致石油運輸不暢,從而真正對中國石化行業帶來不利影響。 然而,他們更愿意將目前的油價上漲視作一次難得的機遇。一方面,它已促使中國石化行業全面復蘇,另一方面,“適當保持一點通脹,還能刺激消費”。陳淮則認為:“這次石油漲價,也許給中國石化行業提供了一個重新洗牌、占領市場的機會。” 陳淮介紹,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僅33億噸,但石油加工能力卻達40億噸,我國周邊地區就有10億噸。其中日本2.6億噸、中國3億噸(含臺灣地區6000萬噸)、新加坡8000萬噸,印尼4000萬噸。 “石油漲價固然對中國有壓力,但還有比我們壓力大的呢。”陳淮認為,中國有13億人口,盡管石油漲價,但我們的下游產品仍擁有廣闊的市場。“其它國家(的石化產品)賣給誰呀。”陳淮這樣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