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南下覬覦空調前三 明確技術戰術的策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1日 14:01 京華時報 | ||
作者:段志敏 王立莉 3月初長虹CEO倪潤峰悄然來到廣東的時候,當地媒體和家電企業都在猜測倪潤峰秘密行動的目的。昨日上午謎底被揭開———長虹空調在廣東中山宣布:斥資3800萬元打造空調博士團隊。原來彩電大王正揮師中國空調根據地華南,欲做空調業前三。倪潤峰打技術戰 倪潤峰和他掌舵的長虹公司一向是以“上量+價格戰”出名的。但在空調業,長虹明確走上了技術戰的路子。 昨日上午在廣東中山會場上沒有出現倪潤峰的身影,長虹執行副總裁李克興宣布,長虹空調投入3800萬元巨資組建起了實力雄厚的空調研發博士團隊。 該團隊三位核心成員分別為長虹空調總經理、卡諾國際制冷大獎惟一華人獲得者李進博士;主持開發大清快空調的長虹空調研究所所長杜志孝博士;以及空調靜音技術及制冷技術專家鐘明博士。 據介紹,這三位博士都是所在領域的知名專家,且對中國空調及制冷業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3800萬元巨資,包括全體博士團隊成員的薪酬獎金、博士團體的研發設備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投資。李克興表示,隨著新品研發的深入,長虹還將追加空調博士團隊的研發投入。 會后李克興接受采訪時承認,長虹投入3800萬元巨資打造博士團隊的想法由來已久,借此在中國空調業的大本營華南突出奇兵,進而圖謀國內空調前三陣營。 李克興說,素以技術和品質著稱的長虹空調遇到眾多單純低價空調的沖擊時,長虹已下決心,以技術研發和品質來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因此在技術研發和品質保障方面投入重金攻關。挺進“薄利”行業 眾所周知,包括順德和中山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擁有全國最完備的家電產業鏈。珠江三角洲積聚了大量家電業技術、營銷、生產及管理的各類優勢資源,并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家電鈑金、塑料件、模具開發及其他配件的供應基地。尤其是中國空調業的大本營,格力、美的、科龍等一線品牌皆屯兵于此,每年在廣東市場至少都有十幾個億的收入。 正因為如此,除上述一線品牌外,TCL、萬家樂、格蘭仕、小鴨、奧克斯等空調新軍也紛紛進入華南市場,將廣東定位為其發展壯大的根據地。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空調市場涌現出的三四百個新品牌中有相當一部分也出于此地。這些小品牌多屬“螺絲刀工廠”或作坊式的,擾亂了空調行業秩序,也給空調正規軍造成很大壓力。 特別是在2002年里,各空調企業日子極為艱難。2002年中國市場全年空調銷量為1500萬臺,創造歷史新高,但銷售總額僅為350億元,比2001年下降20%;總利潤約20億元,比2001年下降22%;特別是行業庫存超過700萬臺,庫存增幅為53%。相關調查顯示,2002年中國空調業80%以上的企業沒有或是利潤大幅度下降。 “我們此時進來就是要站穩華南、進而占領全國市場,讓這場戰爭更激烈,實現真正的行業洗牌。”而長虹空調經營部部長黃益欣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所說的話,傳遞出一個信號:彩電老大的空調戰役已經打響。做高性價比空調 在昨日的大會上,長虹集團高層透露,2003年長虹已制定了空調銷量突破260萬臺,沖擊行業前三的新目標。 據長虹空調經營部部長黃益欣介紹,長虹空調自1996年上市以來,產銷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02年更是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全年空調銷售累計突破110萬臺,在空調行業名列前茅。經過5年不懈努力,先后4次技術改造,長虹目前在空調研發制造領域已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擁有齊全的生產及檢測設備,10余個全性能檢測實驗室,年產能達280萬臺,建成了中國西部最大的空調研發與生產制造基地。 另外,隨長虹海外步伐的加快,長虹國際化經營的局面正蒸蒸日上,長虹空調在海外也逐漸聲名鵲起。自1999年長虹合資成立長虹先鋒公司生產銷售長虹空調以來,一年時間里,便成為印尼空調市場第一品牌,并帶動長虹空調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強勢增長。不斷放大的東南亞市場成為長虹空調華南基地的有利保障。 而經過兩年對中山三榮空調的全面改造,長虹在廣東中山的空調基地不但站穩了腳跟,且已達到年產50萬臺空調的能力。2003年長虹還進一步擴大廣東長虹的功能優勢,在穩固空調生產基地外,還建成了年產20萬臺背投電視的生產基地。因此,在長虹的整個戰略布局上,華南基地不再是單一的空調基地,還成為長虹空調、背投電視及其他各類產品生產的綜合基地,這是其他空調廠家所不能比的。 “2003年長虹空調無論在成本、技術、質量,還是在價格上都極具競爭力,堪稱同類空調中性價比最高的空調。”黃益欣說話語氣顯得非常自信。業內不太看好 盡管長虹空調此次屯兵華南、圖謀全國來勢洶洶,對此,其他空調企業保持了相當的冷靜。 廣東科龍集團副總裁嚴友松認為,進軍“微利”的空調業,也許只有沖擊行業前三才有出路。因為加入空調行業的競爭沒有中間地帶,要么不斷付出資源代價、沖擊行業前三、建立品牌效應,要么就是收效為零、被競爭洗牌出局、無法生存。嚴認為,長虹必然要為立足付出更多的代價。 但沖擊行業前三不可能是一日通羅馬,主流品牌已把進入整個行業的門檻提高,目前空調價格戰已在主流一線品牌間展開,沒有規模、沒形成品牌都是沒有競爭優勢的,而且在銷售通路上,經銷商也多與強手聯合。在此方面長虹也沒有優勢。 蘇寧電器華北大區總經理范志軍認為,TCL、海信都已把產品線擴展到了白電行業,而長虹此次屯兵華南,表明它跨入白電市場競爭的決心很大,從目前北京空調市場來看,長虹空調并不占有比較大份額,而且新品牌需要有個性化表現,才會在競爭中戰勝老品牌。 海信北京區空調事業部經理曹勛功也認為,在長虹品牌的大旗下,彩電的市場影響力未必能給空調產品帶來同樣的市場甜頭。從近三年在北京市場的銷售排名看,長虹空調并不樂觀。他舉例說,在目前北京空調市場上,要高品質有海爾,要變頻有海信,要定速有美的、LG,要時尚有伊來克斯……對后跟進者(如長虹)來說,門檻已經很高,競爭已經很難。長虹目前在空調研發制造領域已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本報記者溫凌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