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質量不高 上海欲借資本外流完成產業換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4日 18:06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GDP質量不高,一直是上海的隱痛。改造產業結構,從低科技含量走向高科技含量,將成為上海持續發展的長期保證 陳建軍/文 在大量外地產業資本涌向上海之后,上海的產業資本也開始了以月均億元規模向外地 不過,在這種由單向流動而催生出的轉移性雙向流動中,流出的產業大多是上海在不久的將來著力淘汰或無力支撐的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含量低的產業。上海有關部門的一項預測顯示,到2005年底,上海將有43個行業退出市場,66個行業遭到淘汰。由于已經失去了轉移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含量低產業的最佳時機,在市場經濟中以強勢政府著稱的上海欲以“換血”的方式,力保GDP增速比商務成本增速來得快。 產業資本雙向流動 外地到上海投資的企業,數量非常龐大。近5萬家浙江企業在上海投資了500多億元,而浙江在滬企業只是所有外地在滬企業總數的10%。據上海市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外地在滬企業的稅收已經占上海各區縣稅收的10%以上。在上海連續幾年超過10%的GDP增長中,有近1%的增長是由外地在滬企業提供的。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產業資本在外地與上海之間的流動是單向的。除了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結對幫扶戰略的實施,上海產業資本流向外地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從去年開始,這一情況發生了明顯改變。據上海市政府協作辦統計,去年平均每個月有上億元資金流到了外省市,全年的經濟合作項目約60項。在上海企業與國內同行的這些合作項目中,不少是梯度轉移投資。 而且這還只是序幕。今年,這種雙向流動的勢頭很可能將表現得更加驚心動魄。 新年伊始,上海中遠匯麗集團就宣布,計劃在江蘇省大豐市投入近10億元資金建設現代工業基地、農業園區和高標準濱海住宅區等三個大項目,以實施產業鏈的重大梯度轉移;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經營戶,迄今已獲得了英雄、正廣和、大白兔、蝴蝶、豐華圓珠筆等上海企業的總經銷權,而更多上海企業高達80%的產品均通過義烏銷往海內外。在此基礎上,目前滬上企業進一步表現出將部分廠房或車間向義烏市轉移的苗頭。上海英雄金筆就把其老品牌“英雄博士”和“白金”牌放在義烏生產,而且產量已經占到所有英雄系列的10%。 降低成本,是滬上企業萌生轉移產業資本念頭的首要出發點。上海耀華玻璃廠將生產運行成本較高的玻璃纖維生產轉移到廣西后,企業效益改善就非常的明顯;浙江民營企業凱泉集團到上海迅速成長為國內泵閥業老大后,又返回故鄉永嘉新建了近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據了解,這種由生產型企業向公司、集團化方向發展,是進軍上海的浙江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最新普遍趨勢。 據悉,目前為了應對上海產業資本外流的新形勢,吸引上海的產業資本,江浙兩省的不少地區開出了類似上海1998年出臺的“服務全國、擴大對內開放”的“二十四條”。義烏市就承諾,“馳名商標”在地價等方面將享受50%的優惠。上海甫一宣布開發黃浦江兩岸,南通、宿遷等地的黨政要員就紛紛到上海表示希望吸引將要拆遷的工廠。 “換血”在加速 2002年,上海市工業實現連續第13年兩位數增長,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76億元、工業增加值230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和12.5%。 上海的工業形勢確實喜人。問題是,城市發展可利用的資源,主要應體現在每個就業人口所蘊含的科技能量與提供的產值。到處是工地的“起吊機經濟”,只能算是拉動經濟的外力,而國際大都市不可能單靠基礎設施建設就能建成。GDP質量不高,一直是上海的隱痛。原浦東新區經濟貿易局副局長,現任圣博華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師孫業利認為,紐約、倫敦與東京等三個國際大都市基本沒有制造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達到70%~80%,而上海第三產業占全部產業比重剛超過50%,工業產值卻居高不下。 “制造業不應該成為上海發展的重點,上海就應當像紐約、巴黎、倫敦等世界城市那樣,朝著服務型、消費型方向發展。”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軍教授的觀點比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更加激進,他把上海所背負的傳統制造業的包袱看作是其朝著世界城市邁進的最主要障礙。 “上海面積只有6300多平方公里,就算全部建成鋼筋混凝土的大廠房,也滿足不了上海的發展需求。”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顧問、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教授認為,上海工業向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的腹地輻射是必然的選擇。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教授則認為,蘇州、昆山及浙江北部具有發展工業的比較優勢,會吸引更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和IT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部分的企業入駐。 由于江浙的生產成本低,占全國產量一半左右的熱軋硅鋼片出自江浙地帶。更宏觀的統計顯示,不斷升高的成本,已經使得上海工業大大“郊區化”了,上海全市有70%以上的工業產值是在郊區實現的。現在的問題在于,即使是“郊區化”降低了生產企業的成本,但上海的一般工業仍然不能與江浙競爭。上海4000多家臺資企業大多位于郊區,而且正是因為早先進入上海的一些中小制造臺資企業率先開始了向江浙轉移,才使得一個地級市的蘇州近年吸引的外資總數和上海不相上下。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朱榮林認為,上海現在的轉型再痛苦,也必須加速。 毋庸置疑,上海產業的“換血”已經到了加速階段。據上海有關部門的一項預測顯示,到2005年底,上海將有43個行業退出市場,66個行業遭到淘汰。 制造產業成本盆地 上海產業的“換血”,顯然并非是簡單地將一些行業淘汰就可以了。即使不說就業和財政離不開工業貢獻的嚴峻問題,上海單純發展金融商貿,就勢必減弱上海對全國的拉動作用。光有第三產業,缺乏第二產業的支撐,城市的發展就會缺乏持續性,抗風險能力弱。 “上海寸土寸金,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在上海確立了信息、金融、商貿流通、汽車、成套設備、房地產為新的六大支柱產業后,東西南北產業布局已經基本完成。有限土地,不可能容納更多產業。上海現在亟需的不是同水平的加量,而是提質。因此,上海努力希望將高科技植入現有的產業。”華民教授的觀點是:“改造產業結構,從低科技含量走向高科技含量,將成為上海持續發展的長期保證。” 從高科技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已經被上海當作了“華山一條路”。華民教授說:“美國的商務成本高吧?美國還能持續發展,就因為它掌握著尖端的核心技術,光靠一個小小的電腦處理器,就不知賺了多少個億。研究表明,傳統工業的人均生產率不到3萬元,高科技產業則達到30萬元以上,上海也要像美國一樣,通過自主知識產權,去賺經濟學上所說的超額利潤。” 按照華民教授的分析,上海產業資本向外地的流動,將是一個持續不斷且周而復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斷開創產業的升級換代,再不斷地將不適應上海發展的產業轉移到適合的地區去發展,以在上海形成產業成本盆地的良性格局。 上海市經委經濟運行處周敏浩處長則明確表示,上海處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必須比中西部地區走得更好更快,并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帶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發展,輻射效應還要沿江而上,進而帶動中西部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