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MBO爭端未已
寶馬落地進入倒計時
本報記者徐鋒北京沈陽報道
在寶馬和華晨在中國生產寶馬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國外的寶馬配套企業就已經開始向寶馬提出了在中國建配套企業的計劃。“目前,有國外的寶馬零部件供應商已開始和國內企業探討合資的計劃了”。
“如果不出意外,3月份國家就會把華晨和寶馬的《可行性報告》審批下來,到時候華晨和寶馬的合資企業將正式成立。”2月10日深夜,華晨一高層在電話中向記者坦言。
2002年7月,國務院通過了華晨寶馬合資項目的《立項建議書》。同年10月,寶馬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送達國務院和計委等部門,這份細數了———項目場地、產能規模、投資,人員安排、股比構成等內容的———可行性報告,是寶馬項目的最后一道手續。
華晨爭端再起
就在寶馬項目行將落地的當口,一起新的官司正降到了華晨的頭上。
根據計劃,2月11日,百慕大高等法院將對華晨中國出售或轉讓其股份或轉讓的股份進行登記判決,以確定4位高層融的前4同黨是否能得到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1月22日,百慕大高等法院已下達禁止令,禁止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或轉讓其股份或轉讓的股份進行登記注冊,禁止新華晨集團向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等四名董事出售股份或對已經出售的股份進行登記。
禁止令起因于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訴華晨中國汽車和四位董事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以及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和遼寧省剛剛成立的華晨集團有限公司。禁止令基于華博財務提供的書面陳述和其代理律師王海的意見和承諾。
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等四個人已經在去年12月23日進行了股票期權認購,其中吳小安分別以每股0.95港元和1.896港元認購了9500多萬股,其余3人均為每人8600多萬股。
就在百慕大法院宣判前的2月7日,部分華晨中國(1114.HK)的小股東通過共同委托的律師,向香港警察署商業罪案調查科遞交了投訴信。檢控信指出,在2002年4月至12月期間,針對媒體關于遼寧省接收華晨資產的報道,華晨管理層一再予以否認,而華晨股價一路下跌,不知情的小股民在無法取得確實可靠信息的情況下買賣華晨股票,有的在低位割售,僅目前上訴的6位小股民,可計算的直接損失達200萬港元。6位小股民要求警方調查華晨中國是否違反香港法例第135條涉及虛假市場和交易、第333章證券條例第138條涉及誤導性陳述、第200章刑事罪行第159A條涉及串謀罪等。
這讓華晨高層頗為頭痛。一位與華晨過往甚密的香港證券人士透露:“事情并不簡單,華晨和金杯的管理層都認為,小股東背后真正的主使可能是那個出局的華晨前高層。”
其懷疑仰融的一個細節是,代理律師將6位小股民所提供的多份接收華晨資產工作組文件呈交給警方,證明華晨中國管理層是在知情的情況下發布虛假信息和未及時公布股價敏感資料。
普通小股民如何能輕易搞到接收華晨資產工作組的文件?
對于百慕大高等法院的判決結果和小股東的訴訟,香港某投資銀行的一位分析師認為:“這些訴訟對華晨股票的走勢已經沒有影響了”。2月6日,華晨汽車在香港聯交所以1.77元港幣報收。隔日受大盤影響,一度下跌到1.6元,2月9日再次反彈到了1.8元。雖有小幅震蕩。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雖然小股東起訴不會對華晨股票造成影響,但是百慕大法院的判決,使華晨的MBO進程被擱淺,這一定程度上會給華晨未來的人事埋下隱患。”這位人士表示。
記者從向華晨有關人士了解到,目前并沒有遼寧省政府方面的人直接進入華晨的核心管理層。
寶馬落地進入倒計時
盡管如此,寶馬的人馬已經為華晨揮汗了。這幾日,專門為寶馬建造的全新廠房目前已經進入內部設備的組裝階段,相關人員每天都在現場。在中華轎車的生產車間,寶馬派駐華晨的技術管理人員身影頻頻閃現于生產線旁。一位華晨內部人士私下透露,一旦中國寶馬項目審批下來后,寶馬將從德國派遣一支專家團奔赴沈陽,這支由幾十名工程師組成的專家團,將為寶馬項目進行全面的技術指導和生產線檢測、調試。
寶馬(中國)辦事處發言人馬慶生委婉地表示:“目前還不能透露更多,等到審批通過后才能公布。”
2002年7月,中國最大的客車生產商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CBAHK1114)宣布,其與德國寶馬(BMW)成立各占50%股份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利用華晨中國持有51%股權的沈陽金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的設備,2003年下半年開始生產寶馬3系及5系型轎車。估計年產轎車3萬輛。
根據華晨和寶馬的初步協商,寶馬3系將在2003年第三季度下線,新5系將在2004年初夏生產。2003年的產量為3000輛。據了解,這款小改型的3系寶馬轎車的售價將比進口寶馬3系便宜30%到35%。生產初期,寶馬將與中華共線生產。到2004年寶馬將首先把沖壓工序從中華的生產線上獨立出來。然后再逐步建立獨立的寶馬生產線。
由于投產初期,寶馬的零部件絕大部分將從德國進口,所以成本一時難以降下來。來自華晨的消息,華晨和寶馬已經把寶馬項目的贏利時間放到了2004年。
“零部件采購,是目前華晨的工作重點之一。”華晨一位中層介紹說。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寶馬的零部件采購將逐步擴大在中國的采購量。目前,華晨正在廣泛接觸國內的零部件企業,商談合作的事宜。
寶馬要求實現配套體系的國產化,一方面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進口寶馬車拉開價格差距。2002年,寶馬一共在中國銷售了5900輛進口車。有市場分析人士分析,寶馬與華晨合資的目的是,通過在中國生產寶馬來與奧迪爭奪高檔國產車市場,而不是積壓寶馬進口車的份額。
寶馬發言人馬慶生表示:“寶馬在中國不是CKD組裝。我們的產品將按照中國的法規,達到40%的國產化率。發動機的國產化率也會達到中國官方的規定。這樣將使我們的高檔產品具有更大的價格競爭力。我們還將做出努力,提高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水平。”
但是,配套實現國產化后,如何控制國產寶馬的質量,已經成為寶馬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今年年初,寶馬銷售部負責亞太事務的副總裁路德·派森曾表示:“寶馬和華晨的合資企業,將采取寶馬在全球統一的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品質和德國、美國、南非生產的寶馬完全一致,在沈陽生產的第一輛寶馬轎車將達到出口日本的水平。”
按照寶馬的計劃,寶馬和華晨將從國內和境外篩選零部件配套廠商,關鍵零部件使用原裝進口件。
據了解,在寶馬和華晨在中國生產寶馬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國外的寶馬配套企業就已經開始向寶馬提出了在中國建配套企業的計劃。“目前,有國外的寶馬零部件供應商在開始和國內企業探討合資的計劃了。”馬慶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