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要和農戶休戚與共--訪陳錫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0日 10:13 中國經濟時報 | ||
記者車海剛 尚志新:“一個真正的龍頭企業,不是簡單地跟農民一買一賣,而是把企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連在一起,把企業檔次的提高和農民素質的提高連在一起。” 由新疆德隆集團控股的新疆屯河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將從事了10多年的水泥主業剝離出去,轉而發展以番茄制品為代表的“紅色產業”,創立了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化模式。著名農村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這一 陳錫文第一次接觸德隆是在1999年7月,他到烏魯木齊參加一個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主辦、德隆集團承辦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探討新疆農業怎樣圍繞當地資源做文章。 當時的背景是,新疆農民賴以致富的棉花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價格一路下滑,從六七元一斤跌到三四元一斤,許多農民每年因此減收五六百元。陳錫文描述說:“那是一種苦于無出路的狀態,農民、基層干部、自治區一些廳局的領導都在發愁:新疆農業到底怎么搞?好不容易找到一條靠棉花致富的發展道路,市場一變,就走不動了。” 到會代表們在這次會議上達成共識:要進一步開發新疆農業,不能僅僅局限在糧、棉上,必須充分利用新疆多樣性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會后,代表們重點考察了屯河公司的番茄醬項目。 陳錫文此前也曾考察過新疆農業。1996年,他在新疆很多村子周圍發現一堆堆“像血一樣的東西”,那是農民土法加工番茄醬剩下的皮和籽。時隔3年,在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番茄醬生產基地的屯河公司,他看到的是一條條現代化的生產線。同樣是番茄醬,從一家一戶的土法加工到工業化大生產,其技術和質量無疑有了天壤之別。 不過,作為農村問題專家,陳錫文更關心的是產品背后的東西。 選中番茄這樣一個項目,對于調整新疆農業種植結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新疆具有適宜番茄生長的特殊自然優勢,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也比較便宜,完全可以發展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番茄產地。但是,怎樣利用這些優勢來調動農民參與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廣大農民又能從這種調整中得到怎樣的實惠? 陳錫文參觀了屯河公司后,這個企業有兩大特點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邯? 一是它的技術開拓能力。“他們從國外引進了一兩百個番茄品種,在新疆各地試種,篩選最適合生產番茄醬、最能產生效益的品種。據新疆自治區的有關領導講,德隆引進的番茄品種比自治區有史以來引進的總和還要多。” “篩選品種時不僅要考慮品質,還要考慮番茄的上市時間——把各個縣鄉所產番茄的上市季節錯開,把生產期盡可能地拉長。” “種子引進來以后要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以便獲得更大的產量和更高的質量;還要安排好這么大的面積、這么多的農戶,分不同的時段來交售,不發生擁擠,不發生腐爛。” 二是它的市場開拓能力。“番茄醬目前在中國的市場并不太大,食用者有限。所以說,德隆從一開始起點就比較高——主攻國際市場。事實證明是成功的,它的設備、技術都從歐洲引進,是世界一流水平,生產規模在世界各類番茄醬企業中也是數得上的。這說明它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確實下了功夫,而且確實有一批懂國際市場、懂國際貿易的經營人才。” 陳錫文認為,德隆的這一系列做法,清晰地體現出一個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有的特征。“龍頭企業不是普通的農產品購銷企業,也不是普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顯然,類似于引進技術、拓展市場這樣的工作,分散的農戶做不了,鄉村集體做不了,在職能沒有轉變的情況下,政府的農技部門也做不了,必須由一個有實力的企業去做。陳錫文說:“企業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他們的利益與農民的利益相一致,就會產生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內在動力。” 他認為,德隆的成功就在于他們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同農民建立起了一種非常密切的利益關系。 由于利益關系緊密,農民生產的番茄品種、質量、上市時間,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很大,他們愿意在農民身上花這么高的代價幫助提高種植技術;反過來,番茄的生產水平提高了,農民是有好處的,這就體現了龍頭企業和農民在利益上休戚與共的關系。 陳錫文坦言,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太少,成熟、規范的龍頭企業更少,每個省至多也就有兩三家。他指出:“對于從整體上提升農業的技術水平、農產品的競爭力以及農民的素質,龍頭企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要使農民致富,推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應當走這樣一條路子。”陳錫文給德隆的番茄產業化項目歸納為幾個成功:產業選擇是成功的;原料和技術的運用是成功的;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也是成功的。 他講到:“現在還處于初創階段,已經使當地農民得到了很大好處,企業本身也發展壯大起來。下一步是做出自己的品牌,做小包裝出口,那就更不得了,收益會更高,從帶動農民致富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角度來說也會更理想。” 對于德隆控股屯河后把水泥業務剝離出去與天山股份重組、自身另謀“紅色產業”的做法,陳錫文發表看法說:“當前有很多資產重組案例,要么帶有較強的行政主導色彩,并非完全市場行為;要么是入主企業僅僅為買一只‘殼’,注入一些新的資金和概念促使股價提升后,便趕緊‘套現’了事。像德隆這樣經過科學論證,在舊‘殼’里裝上一個更有前途的新產業,并把這個產業不斷做大的例子并不多。這正是它可以借鑒的意義之所在。” 摘自2001年5月29日《中國經濟時報》) 陳錫文,經濟學家,1950年7月生于上海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委理事、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監事會監事等。長期從事國家農業政策制定工作和中國農業經濟問題研究工作,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