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本土品牌和產業龍頭 珠三角服裝產業亟待整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4日 17:07 粵港信息日報 | ||
記者邱登科發自虎門 繼西裝、襯衣品牌幾近全面陷落之后,新興起的休閑裝也面臨內焦外困的壓力。記者日前從此間舉行的一系列休閑裝展示活動了解到,缺少本土品牌和產業龍頭的珠三角服裝產業正陷入步步為營的境地,亟待整合。 OEM過半 記者從舉行展示活動的虎門黃河、富民等國內知名服裝城了解到,十數萬平方米的服裝城內集中了國內外上千家服裝企業,但屬于珠三角本土的龍頭企業卻極為罕見。 據黃河服裝城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服裝城內本土企業的主要業務是承接貼牌加工,包括內銷、外銷產品流通量的60%以上屬于這類OEM業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分散的產業結構沒有整合成集約化的產業龍頭。 即便是有規模的上市企業如雷伊B (2168),OEM所占企業營業份額也高達95%以上。 各自為政 據介紹,僅虎門鎮一地,就擁有上規模的制衣廠1000多家,另有織布、定型、拉鏈、漂染等配套工廠近百家,經營服裝商鋪達8600多家,年生產服裝逾億件(套)。 除生產優勢外,珠三角地區的流通和資訊優勢也非常明顯。海外流行布料、款式往往第一時間落地虎門,繼而向全國輻射。對巴黎時裝,東京市場的反應周期是15天;對東京時裝,香港反應周期是10天左右;而對香港服裝,虎門市場的反應只需5天。 遺憾的是,這種生產、流通和資訊等生產要素優勢并未轉化為產業優勢,而是透過各自為政的分散渠道為國內外服裝企業提供利潤空間極為有限的加工業務。 品牌未立 在珠三角,休閑裝開始成為往年西裝、襯衣的翻版,逐步被港臺、歐美甚至福建、浙江、湖北、遼寧等內地品牌擠出主流。 據黃河服裝城管理機構介紹,最近幾季,休閑服裝上升勢頭較猛,中檔的香港臺灣品牌到高檔次的歐美品牌頻頻在場內發布,甚至福建、浙江、湖北等內地品牌也不少,就是難覓珠三角本土品牌。 廣州一郭姓成衣商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完成原始積累的一部分珠三角商人開始以大量資金介入制衣業,僅歐洲進口的高檔西裝生產線就多達10余條,耗資當在數億美元之巨。當時涌現的一批西裝、襯衣品牌如今已銷聲匿跡,其結果僅僅是成就了珠三角強大的服裝加工能力,并形成包括織布、定型、拉鏈、漂染等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事過境遷,當休閑裝漸成成衣業主流,珠三角同樣領國內風氣,依靠強大的生產能力成為最大的休閑服裝集散地。 遺憾的是,休閑裝面臨著和西裝同樣的處境,那就是沒有本土的強勢品牌,同樣逐步淪為利潤空間極為有限的加工基地! 郭分析,珠三角制衣業界并未吸取西裝品牌陷落的教訓,沒有著力于打造自有品牌,而是簡單地滿足于賺取數量有限并且越來越微薄的加工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