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謎語之三:沒有手機牌照 隱身貼牌商成拼命三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9日 21:4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盧愛芳 高改芳 北京、上海報道 內外有別的牌照管制 上海易美是一家沒有手機牌照的民營企業,但仍然在最近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手機,只不過在易美手機上打上了“熊貓”字樣。 易美套用了時下最流行的“借牌”做法。即沒有生產許可證的廠家向有牌照的廠家支付一定的牌照使用費,通常每臺手機大約幾十元。手機上打上雙方的品牌,這是無牌卻又急于做手機的企業一種規避政策風險的做法。 事實上,借牌進入手機市場的做法在國內市場已經成風。早在去年,深圳一家叫華普濤的私營企業借用東方通信的牌照推出了一個叫“秀特爾”的品牌。目前已經有兩款產品在市面上流通。 1998年12月31日,為保護國內企業,信息產業部和國家計委發布5號文件,對手機實行管制,生產廠家須經信息產業部發放許可證方可批準生產。此外對合資公司提出要求,必須有60%的外銷比例。5號文件同時規定,每年從電信的入網費中撥出一定資金用以扶持中國的通信企業。5號文件之后,還有廈新、西湖電子、三菱等幾家廠家獲得牌照。到2000年5月,信息產業部決定不再發放牌照。 這時,共有11家國內廠商獲得GSM手機牌照,加上2001年5月增補牌照的中電通訊,國內共有12家廠商有資格生產GSM-GPRS手機。 在本土企業就牌照問題與信息產業部討價還價之時,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國外巨頭則早已在中國扎下根來。中興通訊一位負責人無不妒忌地說,“中國市場就如老外的自留地,他們想進來就進來。” “外資手機廠商只需獲得投資所在地政府及外經貿部批準,就可以設廠生產手機,最后再向信息產業部申請一張入網許可證即可,而我們國內企業卻不知道要拜多少菩薩,最后還不一定有結果。” 據統計,到2001年底,總共有17家外資廠商在中國獲得GSM-GPRS手機生產牌照。 2001年,信息產業部發放CDMA牌照。這被認為是對國內企業的一次重點保護,而國內一些從來與手機不沾邊的企業也拿到了牌照,比如大顯、振華科技等。 外資廠商中只有摩托羅拉一家獲牌照,該公司中國公司有關人員說,摩托羅拉從1998年開始與國家計委聯合開辦國企廠長經理培訓班。前董事長老高爾文多次拜會國家計委負責人。今年9月,新董事長小高爾文與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一起出席了該項目匯報交流會。 到目前為止,有GSM牌照的廠商29家,CDMA19家,兩者均有的廠家有11家。 隨著手機市場猛增,摩托羅拉、TCL等國內外廠家掘出一桶桶金,沒牌的企業們在一邊看得眼紅。無奈信息產業部不再發放牌照,他們就開始在有牌照但經營不善的公司身上打主意。去年,托普悄無聲息地收購了國威電子。今年,聯想則收購了廈華的手機業務。僑興更是以凈資產溢價70%的價格換來了中電通訊的CDMA和GSM兩張牌照。 泰豐和天時達等有牌照的公司也變得身價百倍,成為眾企業追逐的目標。據傳,步步高曾出價3億元欲收購天時達,創維、樂華等家電廠也爭先恐后。該公司也曾有出讓牌照之意,但幾經猶豫后,最后還是覺得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義無反顧地撲了進去。 信產部內心矛盾 而徘徊在中國手機市場門外的還有一股勢力,即臺灣廠商。他們是摩托羅拉等國際知名企業的手機代工商,有上千萬的生產能力,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在眾多的臺灣廠商中,只有大霸拿到了手機牌照。而其它的廠家就因為缺一張牌照,不得不做代工,賺取比自有品牌低得多的利潤。 臺灣明基在內地拓展手機市場,苦于申請不到牌照,曾經想同南方高科合作,炮制國內企業的貼牌做法以介入手機市場,但沒有結果。其手機產品經理陳吉說,一旦政策放開,市場肯定會重新洗牌。 在家電企業們紛紛貼牌的同時,IT廠商們也繞開了限制,紛紛推出“帶通話功能的PDA手機”,這種所謂“無線信息終端”無需手機生產許可證,只需通過信息產業部的電信設備檢測。 “手機牌照的發放反映了中國電信監管不透明。”BDA咨詢公司高級顧問王萌說。手機牌照究竟有什么樣的標準,給什么樣的企業發放,以什么樣的方式給,中國究竟需要多少牌照,信息產業部并沒有解釋清楚,而牌照的申請過程更是無人能知。 事實上,在牌照問題上,信息產業部的態度表現得很矛盾。 說不放,但實際上5號文件已形同虛設。據信息產業部規劃處一人士指出,在給企業發放牌照時,同時規定了其品牌和產量,每一次擴容都必須向信息產業部申請。如果以此來評判,借用牌照的做法屬違規。但事實上,信息產業部對此只是睜只眼閉只眼。 此外,5號文件為保護國內企業利益,規定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手機必須有60%外銷。一家中資手機廠商銷售主管透露,許多外資手機廠商產品出口到香港轉一圈又回到大陸,更有大量走私貨流入中國,大行其道,5號文件根本無力約束。 門戶開放與生產過剩 但是如果放,信息產業部必須正視一個嚴峻的事實——產量已嚴重過剩。由于市場的繁榮,幾乎所有的廠家都在擴產。全國的手機產能已達到2.5億臺,占全球產量的一半。 但在中國手機市場,外資手機市場占有率高達80%,中資仍然只能靠拾撿零星碎食艱難生存。 根據WTO協議,中國承諾在2004年底取消5號文件,放開是遲早的事。MFC咨詢顧問崔小波認為,外資該進來的已經進來,臺灣廠商即使貼牌,在手機產與銷問題上也控制得體。與彩電一樣,有關部門最擔心的仍是內地企業。 今年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有望達到30%。在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5號文件是為了保護民族產業,但四年來,國內廠家在這保護傘下成長了多少?除了個別廠家,幾乎沒有企業潛下心扎扎實實研究技術。為了走捷徑,企業們直接從韓國、日本買產品,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組裝企業。有人說,每個國產手機的背后都站了一個韓國廠商。 今年快速增長的市場份額是靠外形來驅動的。年底,當國外品牌紛紛推出MMS、帶攝像功能的手機時,技術的弱勢在國內廠家中暴露無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家能推出此類產品。因為只要摩托羅拉、諾基亞不開放這些先進技術,韓國設計公司也無能為力。 而亂砸廣告、拿錢開路的做法更令人堪憂。在2002年參加央視競標的125家企業中,手機企業多達15家。另據調查顯示,到10月底,今年手機業的全國電視廣告投放總額達5.9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預計到年底將超過7億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多。據BDA咨詢公司高級顧問王萌分析,明年的手機市場容量大約和今年持平,約5000萬-6000萬臺。 “明年是最關鍵的時候,很多廠家有可能死掉。”和廠商們迫切希望取消5號文件相反,分析師們都祈禱政府能再推遲半年時間,給國內企業一個充分認識手機市場的機會,讓激烈的市場競爭來幫他們清醒頭腦。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紀經濟報道第43版 新浪編者注:“激情燃燒的財經歲月-《21世紀經濟報道》歲末專輯”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終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該年終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361聯系。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在本年度對新浪財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