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姊妹公司內地快跑,公司更名奠定“金控”法律基礎中保控股兩地開建金融集團
●記者霍中彥發自上海
12月5日,復業一周年的太平人壽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整整一年前該公司宣布復業時只開了一個極為簡短的新聞發布會,而現在卻籌備了為期一天的慶典。
太平人壽意氣風發的背后,是一年時間就迅速積聚起來的14億元保費,這一數字超過了泰康人壽去年的保費收入。太平人壽總經理何志光稱,下一個目標是16億元。與此同時,與太平人壽出自同門的太平保險也宣布,截至11月30日,凈保費收入達到2.1億元。
太平姊妹公司迅速在內地站穩腳跟,真正開懷的是其母公司中保控股———其“返鄉”組建金融集團的計劃初戰告捷。
太平加速
“6家分公司的開業申請已經上交保監會,只要拿到批復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來。”何志光透露。據了解,太平人壽新申請的分公司牌照包括南京、青島、杭州、沈陽等二線城市,而目前太平人壽只在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各擁有一家分公司。
“6家分公司,那就意味著幾千個工行網點啊。”一家公司壽險公司上海分公司高層評論道。業界有此反應,是因為太平人壽之所以能實現如此迅速的保費擴張,以銀行保險打頭的戰略功居至偉。
目前太平收入囊中的保費有近70%來自銀行柜臺,而銀保戰略得以超常規實施,又賴其姊妹公司太平保險與中國工商銀行的資本姻親———工行在港全資子公司工銀亞洲持有太平保險24.9%的股份。
不過,深諳銀行保險之道的太平人壽仍然謹慎地維持一種“多頭格局”。盡管時間有先后,但截至9月初,太平人壽已經與四大國有銀行悉數簽訂了內容幾乎一致的全面業務合作協議。但是太平與工行這種令人艷羨的資本紐帶的確給太平人壽帶來了真金白銀,而且這種關系對太平人壽的支持將隨著太平的機構擴張而迅速放大。
經營財產險業務的太平保險,除了總部所在的深圳,還在北京、上海、廣州各擁有一家分公司。但8家分公司的開業申請也已提交保監會,申請城市包括大連、天津、武漢、成都、南京等。太平保險開業之前,母公司中保集團高層曾透露,將在3年內成立18家分支機構,以眼下速度看來大有提前之勢。
兩地金融控股計劃
在中國控股眼里,去年年底內地復業的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實際上是其“返鄉”的急先鋒。與此同時,中保控股依托香港上市公司中保國際,正在進行著一場整合旗下金融產業的重大工程。而中保控股“兩頭忙”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其地跨內地和香港的金融控股集團。
1995年,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分為四,其中境外業務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保股份”)。2002年7月,國務院同意中保股份更名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保控股”)。
由于香港歷來實行混業經營,所以中保控股旗下不僅擁有產險、壽險、再保險和保險經紀,還有財務、基金、信托、證券乃至房地產、旅游業務。“除了銀行,所有的金融業務我們都在做。”中保控股董事長兼總經理楊超稱。
今年7月8日,中保國際斥資4億港元收購中保資產管理公司,并宣布計劃以此為主體在內地成立一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如此一來,中保控股在內地復制其香港金融集團的戰略構想開始顯山露水。
此次專程來滬參加太平人壽復業慶典的楊超將這一戰略暗示得更為明確,他尤其向記者強調了這一戰略的政策空間:“公司名字的更改為我們的戰略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中信集團獲準成立“中信控股公司”以整合其下屬的金融機構,但申請時的“金融”二字被去掉;而且與中保控股控制著屬下公司股權不同,中信控股并不持有其所管理的金融機構的股份。而被認為幸運的平安保險也未有中保控股的運氣,其獲批的名稱是“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楊超稱,新保險法不允許保險公司直接投資證券業,但保險控股公司很可能不受此限制。楊進一步透露,此前他于香港會晤保監會某高層時曾提出這一問題,該高層不置可否。但楊個人認為,中保控股實際上已經獲得了開設更多金融機構的默許。
“將來要把重心移到內地。”楊超說。
《國際金融報》(2002年12月06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