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鄭小伶
兩大“金融控股”
剛坐上重組后的中信嘉華銀行總裁位的陳許多琳如沐春風。這位香港銀行界的女超人外表嬌小玲瓏、溫文爾雅,有天生的金錢緣,一班金融圈同仁或對手都溫和地稱她為“陳太
”。
陳許多琳自認有著30年的銀行從業經驗,對亞洲金融業的起起落落看得很透,她斷言,“中信嘉銀重組是銀行合并史上行動最迅速的個案”。
11月25日,中信嘉華銀行(簡稱“中信嘉銀” 0183.HK )發布公告,中信嘉銀與香港華人銀行有限公司(簡稱“華人銀行”)完成法律上和運營上的整合。重組后的上市公司改名為“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成為10月份由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更名為中國中信集團在海外的金融旗艦,資產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三大塊。重組后的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持有中信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前稱“嘉華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并持有中信資本控股25%權益。
根據合并條例,中信嘉銀董事會把大部分中信嘉銀資產及負債,轉移至華人銀行,整合后的銀行業務統一保留“中信嘉銀銀行”的稱呼,成為香港第七大注冊持牌銀行。
中信國際金融控股的新班子與早些時候的猜測有些出入。曾消息披露,王軍會兼任這邊的董事長;而時任香港嘉銀總裁兼行政總裁的常振明會由香港返回北京總部任職。
此次公布的名單有: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孔丹任中信國際金融控股董事長兼中信嘉銀董事長、常振明任中信國際金融控股行政總裁兼中信嘉銀常務副董事長。5位董事總經理有中信嘉銀總裁兼行政總裁陳許多琳、中信嘉銀替任行政總裁江紹智、負責財務及發展業務的李永鴻、負責投資銀行業務的張懿宸及負責資產管理業務的盧永逸,全是中信總部和中信海外業務的重量級人物。
與此次重組動作前后呼應的是10月份剛掛牌的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親任中信控股的董事長。當時王軍說過,“香港金融控股和北京的中信控股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主要的領導是一樣的。”另一重股權關系是,中信集團持有中信國際金融控股56%的股份。
有意思的是,1997年中信醞釀在北京和香港分別注冊兩家“中信金融控股”,將海內外的金融業務分別納入其中。到2002年,北京的批復少了“金融”兩字。其難產原因是中信旗下的金融子公司各自接受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分業監管。
四年后,“金融控股”的設想在香港輕易地實現了。陳許多琳對記者說,中信國際金融控股的銀行業務受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投行業務則受香港證監會監管,兩者是綜合類的混業管理模式,不存在障礙。
四年磨一劍。中信國際金融控股的出生證可以早幾年拿到的,但是,1998年的“金融風暴”和“紅籌股風暴”把中信的海外金融業務拖入深淵,“加上嘉華銀行管理層出現問題”,時機一再延誤。
1998年,正是中信海外金融業務大換血的時候。陳許多琳說,那時候大家已經不想“金融控股公司”這件事了,最困擾的是中信嘉銀的生存問題。
中信嘉銀起死回生
中信中信嘉銀與華人銀行重組的方案在2001年11月就塵埃落定了。
當時公布的方案是,中信嘉銀銀行斥資42億港元收購香港華人銀行,這個價錢與華人銀行2001年6月30日帳面值33.2億港元相比,收購價為帳面值的1.26 倍。
收購價中的80%以現金支付,相當于33.6億港元 ;其余20%為存款證,相當于8.4億港元。收購所動用的資金來自中信嘉銀內部資源,包括2001年7月5日發行的3億美元的票據,此外,中信嘉銀配股集資了7.26億港元。當時中信公司承諾為其應占部份全數供股,并包銷了其他股?的余額,以示支持。重組前中信嘉銀與華人銀行的8.86億不良資產已經轉移,以后的思路是由中信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
華人銀行于1955年在香港開業,由香港上市的香港華人銀行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擁有。華銀集團則由力寶集團和及華潤創業有限公司組成的聯營公司控制。其主要客戶為中小型企業及零售主。在香港有70多年歷史的嘉華銀行的控股股東為中信集團。中資銀行普遍存在的弊病在這兩家銀行身上都有深刻烙印。1997年底,中信嘉銀的不良資產高達36%~37%。到了2002年中期,中信嘉銀的不良資產率降為6 %,比香港平均率的5%略高。
陳許多琳談起中信嘉銀的變化用了“起死回生”這個詞。她更愿意向記者透露這樣的財務數據:1999年中開始,中信嘉銀走出低谷。它的資本充足比率、貸存比率及全年平均流動資金比率分?為20.1% 、71.7% 及 44.6% ,“其財務狀況穩健”。到2002年中,這三項指標分別為19.6% 、68.6%和45.9%,“此表現略高于香港金融環境不景氣下的其他銀行。”
1999年中信嘉銀獲得穆迪投資評級,長期及短期外幣存款評級分?為Baa2 及 P-3 ,財政實力評級為D,“這在中資銀行中是表現最上乘的。”中信嘉銀被稱為是一個創新及進取的金融機構,北京的老板們為此多次給香港管理層打氣。
陳許多琳是1998年4月加入中信嘉銀的,這位在渣打銀行歷經磨練的資深銀行家,進來后還是嚇了一大跳——不僅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還要有“與腐朽同眠”的時間準備。
“當時中信嘉銀管理層出了問題,董事長被收審了。嘉華銀行200多億港元存款,不良貸款高達70億港元,不良貸款比例超過30%。這是一個面臨倒閉的銀行。”幾年前敢下這個結論的惟有王軍。
中信嘉銀在香港銀行界毫無地位,任何排名都是榜上無名,“其他人都不敢來”。但中信嘉銀硬著頭皮“一串串地換人”。從陳許多琳負責的零售改革開始,主要部門大換血,“風險資產管理”、“企業銀行部”等業務部門的高管全部實行香港本地化、國際化。
陳許多琳的王牌是零售銀行,她至今得意的是用了6個月、而沒花一文廣告費,中信嘉銀重新打造了一個新的零售品牌。中信嘉銀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則是“高瞻遠矚”。在1998年以后,中信嘉銀刻意調整了資產結構,此前30%是樓宇貸款,后改為擴大非利息業務,規避了2002年爆發的波及整個香港銀行業的負資產信貸風險。
中信嘉銀在2000年率先與加拿大保險公司簽了策略聯盟,此項非利息業務夠做兩年。企業銀行部“部隊不一樣”,2002年中信嘉銀做了9單銀團貸款,其中6單是獨立做的,這對香港一家中型銀行來說,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中信嘉銀發的二級債券,使之成為除日本之外的第一家到國際上發債的亞洲區銀行。
陳許多琳說,她給中信華嘉的定位是——做香港本土最出類拔萃的中資銀行。
記者問:為什么念念不忘“中資”兩字。她頗為感嘆:香港如此環境,只有向外突圍。
與中信實業聯手
在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還在腹中之時,就有人為此操心,中信嘉銀與中信實業銀行會以什么方式走到一起?
陳許多琳給記者的明確答復是,業務的合作正在設計之中,股權方面則沒有動作?
正在運作A股上市的中信實業的會計師審計是安永,據說其對中信實業的上市進展頗為樂觀。王軍對媒體透露過,中信實業上市前要私募一次,曾計劃引入中信嘉銀為策略性股東。此計劃是否會因為兩個“金融控股公司”的人事變動而有變數,尚在猜測之中。
中信實業的不良資產率在12.34%左右,與中信嘉銀不能同日而語。但中信實業背靠中信控股,同門兄弟有中信證券、信托投資、信誠保險等,處置不良資產的手法和速度會有一些創新。
中信控股負責管理資產約為3600億元。中信國際金融控股通過此次收購,僅銀行資產 由2001年6月30日的591億港 元 ,提升至812億港元 ,增幅37%。而中信嘉銀在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尚得不到確切數字。所以,兩大“金融控股公司”各有長短。
陳許多琳說,中信嘉銀與華人銀行合并后,香港的分行數為38家,預計今年整體協同效益為1.54億元,60%來源于減少成本,40%是透過有效基金管理和交叉銷售的收入。
除了節流之外,陳許多琳擅算開源的大小帳,她認定以多種方式與中信系的內地金融企業合作,是有利可贏的。
陳許多琳透露過中信嘉銀試水內地市場的兩個模式:2003年下半年和中信實銀行“一起運作”在深圳發行中信“人民幣信用卡”,估計年內能發到30萬份左右;此舉是為了等到政策允許時,中信嘉銀和中信實業計劃在內地發“雙幣信用卡”,屆時雙方將將組建一個信用卡合資公司。
有消息說,中信嘉銀與中信實業銀行一起,正在醞釀與幾家臺灣銀行簽署諒解備忘錄,為昆山一帶的臺資企業或港資企業提供“跨境信貸業務”,“這個市場已經從長江三角洲延伸到了內地,比如四川等地。”
中信嘉銀做這件事的把握是,背靠中信控股旗下的數家金融機構,亦分亦合,僅外匯結算方式就可以變得靈活從容,規避諸多政策限制。
中信國際控股層面與中信控股的合作,則會更頻繁。在中信嘉銀重組的條款未出臺之前的2000年2月11日,中信嘉銀宣布將其全資擁有的嘉華國際財務公司、嘉佳證券有限公司、嘉華金融有限公司的各49%的股權以總交易額3.5億的價錢出售給了中信公司。此舉可看出,兩大“金融控股”的股權合作與業務交叉,是早在設計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