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姜業慶
近來銀行界可謂“硝煙彌漫”:先是外資銀行越來越多地殺入我國國內市場,發起第二輪攻勢,再是四大行爭先恐后降低不良資產貸款,目前的結果是外資大企業紛紛“聯姻”國內大銀行,以尋求“現金管理”服務。
外資銀行虎視眈眈
應當說,“抓降工作”既有銀行的內部需求,也有外部情況的客觀要求,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因為,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狼”開始步步緊逼。據銀行界人士稱,年底前,匯豐銀行將在京城開設卓越理財服務;明年第一季度,渣打銀行在京城的首家個人業務銀行也將開業。就在今年10月17日,摩根大通獲得經營人民幣牌照,獲準在深、滬等城市展業;11月6日,新加坡大華銀行也在北京開設分行。如果說上半年花旗、匯豐、東亞等外資銀行率先推出面對內地居民的業務,成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搶灘中國市場的第一縱隊的話,那么外資銀行的第二輪攻勢又將到來。
據北京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郭俊介紹,現在共有18家外資銀行在北京開設了分行,而開設了代表處的外資銀行達到108家。北京在幾年時間沒有新增外資銀行分行后,可能迎來洋銀行迅速擴容的局面。根據央行規定,外資銀行只有連續三年實現贏利,才能對內地居民開展業務。因此為了備戰北京地區金融保護期滿后出現的競爭局面,各洋銀行代表處正在紛紛籌建分行,新加坡大華成為此次銀行擴軍的領頭羊。
一些沒有將落腳點放在全面客戶市場爭奪的外資銀行,則更注重借助其母行在國際上的品牌優勢。新近獲得向內地企業提供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許可的摩根大通近期宣布,其將于明年初在中國內地的4個城市推出包括資本市場融資、財務顧問、司庫服務和現金管理服務等一系列的風險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務。
隨著越來越多的洋銀行進入中國,不但與本土銀行之間、即使在洋銀行之間也展開了競爭。
降低不良貸款成為目標
面對激烈的競爭,國有銀行該如何應對?按有關權威人士的說法,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降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陸磊撰文指出,應當使“降低不良貸款成為一個目標”。
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易綱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理解:應根據“尊重歷史形成的產權格局”的原則,主要是采取整體改制的方式,把這些銀行有步驟、有次序的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具體在于產權清晰、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不良資產率降到5%以下、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
其實,早在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就提出了在2005年實現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下降到15%的基本目標。就目標而言,降低不良貸款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現不良貸款增幅下降;第二階段,實現不良貸款凈下降;第三階段,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銜接,爭取三到五年時間達到15%的監管要求。經過更長時間的努力,爭取盡快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到目前,前兩個階段已基本完成。有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1年底,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出現雙下降:余額比年初下降907億元,比率為25.36%,下降3.81個百分點。
據了解,按照人行的新政策,銀行必須把不良貸款撥備的方法從以前按總墊款1%的做法,轉為以不良貸款回收機會率作參考基準;國內銀行須在五年內達至此要求。此外,新政策也要求銀行把過往列賬的不良貸款利息收入沖銷。經過沖銷,各行不良貸款率都比年初下降,而據年中行長會議后公布的數字,截至6月末,工行實現賬面利潤37.75億元,同比增加7.62億元;建行境內行業務實現利潤61.5億元,同比增加16.1億元;農行實現賬面利潤35.26億元,同比增加19.65億元;中行海內外機構實現賬面利潤70.25億元。其中建行已提前完成全年利潤計劃。工行的降幅為1.78個百分點,建行1.71個百分點,中行為2.28個百分點,農行為2.32個百分點。
國有銀行悄然突圍
“工行當上外資大企業的管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明,國有銀行正在悄然突圍”,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有關人士在接受接著采訪時明確指出,不良資產的持續下降,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正在逐步向好,競爭能力正在加強,這正是外商大企業看好中資國有銀行的原因。
這位人士還表示,單就以每年現金流量至少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中德合資上海克虜伯一家企業來講,在中國市場上就夠得上一個重量級。還不講其他如柯達(中國)、東方航空等多家大企業。
據悉,這是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首次向中外企業推出當今國際流行的“現金管理”產品,也是外商大企業首次聘請中資銀行“管家”管理其中國內地現金流。按照協議,工行將定向提供包括各類收付款、賬戶管理、本外幣投資、客戶內部資金融通、遠程監控等現金管理產品,并為客戶量身定制多種綜合化的集團性服務方案。同時,有消息人人士稱,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正在有計劃陸續將其海內外的各項業務貫通接軌。
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孫持平表示,像柯達、克虜伯等見識過國際上成熟現金管理服務的跨國公司,能聘請工行擔任其資金“管家”,表明我國國有銀行競爭力的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