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樹鐸
中海油開始大踏步進軍下游業務——石化業內人士矚目的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工程正在廣東惠州大亞灣緊鑼密鼓地建設,就是個非常好的佐證。
用中海油總經理衛留成的話說,“這個項目的建設和實施,完全符合中海油向下游發
展的長遠戰略,是把海洋石油總公司建成上、下游一體化的國際化石油公司的重要一步”。
對上游資源嚴重不足的中石化來說,在下游領域多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這肯定不是一個“令人開心”的消息。
記者試圖采訪中石化的一位人士,但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樂呵呵的什么都不愿說。
中海油進軍下游市場
據了解,這項總投資達43億元的我國最大中外合資石化項目,2005年將正式開始投入運營。屆時將年產230萬噸高質量石化產品,并將取代中國市場的部分進口產品,產品的年銷售額預計達到17億美元左右。
業內人士介紹,該石化項目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之一,由殼牌(SHELL)南海石油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合資成立。殼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則是我國三大石油公司之一。其中,殼牌公司占50%股份;中方由兩家公司組成,其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占45%股份,廣東省政府投資的廣東投資開發公司占5%股份。中方兩家公司聯合組成中海石化投資有限公司,與外方進行合資,合資時間暫定50年。
而業內人士都知道,同樣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石化等三家公司投資的世界級乙烯項目落戶上海,總投資達224.46億元人民幣,由中國石化、上海石化、BP化工中國華東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的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也將于2005年投入運營。按照中國石化有關人士的說法,中石化一直致力于積極加強和擴大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以引進國際一流公司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提高中國石化的市場競爭力。
中石化加快在下游領域的步伐并不令人吃驚,但當中海油以咄咄逼人的氣勢進軍石化項目的時候,業內則有著不同的看法。因為道理很簡單,正像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所分析的那樣,中石化完全是一體化石油公司的特征,上游業務卻非常薄弱;中海油更多表現出資源型公司的特征,但下游業務又非常不足。這位人士說,如果中海油進軍下游市場,那么這兩大巨頭公司有一拼,可能中海油優勢更大一些。
為什么選擇乙烯?
乙烯在常溫下為無色、易燃燒、易爆炸氣體,以它的生產為核心帶動了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生產,是用途最廣泛的基本有機原料,可用于生產塑料、合成橡膠,也是乙烯多種衍生物的起始原料。
作為化工產品的中間體,擁有了乙烯,不管是對上游的煉油業務,還是對下游化工產品的開發,都等于擁有了一種戰略性資源。
2000年我國生產乙烯470萬噸,消費量約為1100萬噸,進口依存度達到了57%;2001年我國生產乙烯480.7萬噸,而消費量卻達到了1260萬噸,進口依存度進一步增加到62%。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中國經濟迅猛增長,使乙烯的市場需求高速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將是中國乙烯工業的發展高峰。國家經貿委有關人士認為,中國乙烯需求的年增長率將達8.5%,估計在2005年前年需求量將達到1500萬噸,增長40%。中國政府計劃于2005年前逐年擴大產能,達到900萬噸/年,預計將能夠滿足中國乙烯需求的60%。
據悉,未來5-10年中國石化業將重點發展先進乙烯生產技術等,大力發展油氣高效利用、節能和環保技術以及新一代石油替代技術。
旺盛的市場需求帶動了生產的高速增長。
事實上,中石化一直在擴大乙烯的生產。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的改造,齊魯-揚子石化的合并改造,以及一些大型中外合資項目——揚子-巴斯夫合資的乙烯工程,上海賽科石化有限公司的乙烯項目,這些無疑都是中石化的大手筆,國內市場上的其他兩大石油巨頭——中石油和中海油是無法與之匹敵的。
石化業變數重重
業內人士認為,中海油大踏步進軍石化行業,從短期市場供需來看,對中石化還構不成強有力的競爭,但從長遠以及國際市場的大環境看,這是個趨勢,也是中海油增加競爭能力的一個砝碼。
專家們分析,展望全球石化工業,未來10年內將出現新格局,行業門檻在逐步提高,弱小經營者將加快退出,一體化的石油石化公司和能夠獲得低成本原料的化工公司將居于支配地位。
綜觀我國石油石化行業,與國外同等規模的同類公司相比,目前還普遍存在著資源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裝置結構、營銷結構不盡合理;人員多,人力成本高,生產運營差距較大;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水平差距大等問題。
與此同時,國際上大型跨國石油巨頭早就把“手”伸到了中國,在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在逐步地滲透著。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說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還是“虎口奪食”的話,那有朝一日一旦他們變成虎了,誰吃誰就很難說了。
基于此,有人甚至大膽建言,干脆將中石化和中石油合并,組建一個更大、更有實力的上下游一體化石油公司,以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道理很簡單,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大石油巨頭,對上游資產的占有比例差距很大。資源的不均造成了企業在收益上的差距,中石化的壓力更大一些。
專家們分析,如果合并后國家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配置,發揮最大效能,體現出國家石油石化行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利益,減少因為業務重疊建設而帶來的浪費,那么,這樣的合并也不是沒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