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釗
妥協是解決爭端的好辦法。中國郵政和四大國際快遞公司顯然都很清楚這個道理。
僵持了大半年之后,郵政不再提500克以下的郵件不準經營的舊話,快遞巨頭們也就放下架子到郵政部門辦理了委托手續,算是從業務上接受中國郵政的監管。這一樁公案到此至
少可以劃一個休止符了。
不過,事情還沒有完。郵政并沒有放棄專營的理由,而國際快遞巨頭們也并沒有打算就此罷休。就在幾天前,亞太快遞協會的發言人還在一個公眾場合表示,他對必須到郵政去辦理委托手續的做法還是持保留態度的。其實,巨頭們選擇在“60天大限”到來之后兩天才去辦理委托手續,也多少透露了一種微妙的心態。
郵政與快遞的爭執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過去的幾年中,這樣的爭執已經發生了好幾次,雖說每一次都是有關部門出面協調,平息事態。但是這樣的協調顯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郵政自然覺得委屈,快遞巨頭們也不服氣。所以,在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平靜期后,爭端還是會以相同或者不同的方式開始。換句話說,每一次爭端的結束其實都不過是另一次爭端的開始。
這一次大概也不會例外。
問題的癥結當然并不在于國際快遞巨頭們是否在經營上有越界行為。中國郵政的特殊身份恐怕才是導致爭端不斷的主要原因。郵政是一個行業主管者,不過它手里還執掌著郵政速遞EM S。在速遞這樣一個典型的競爭行業,監管者和市場競爭主體的雙重身份使郵政必然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作為市場監管者,郵政的使命是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行業整體發展,從而為消費者帶來最大的福利。如果它自己就是競爭者之一,市場占有率一落千丈的時候,郵政又怎么能保持一種超然的心態呢?利用其監管者的身份謀求市場上的強勢地位幾乎是本能的反應。
更尷尬的應該是中國的快遞行業,如果一個行業總是要在震蕩中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如果處身其中的企業總是要面對不確定的競爭環境,那它怎么可以保持一個平穩的發展軌跡,怎么把握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呢?消費者又怎么可以享受到穩定可靠的服務呢?
怎么看這都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爭執。
在中國加入W TO之后,無論是國內國外的企業都將在中國面對平等的市場機會,而要確保市場規則的有效,需要一個政企完全分開的監管者。國家郵政局的一位高層官員最近表示,目前郵政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深化郵政領域的改革,對郵政實行企業化管理、商業化經營,已經成為世界郵政發展的方向。如果沒有理解錯,分拆郵政促使其政企分開是大勢所趨。那么我們還在等待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