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三
“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這是已經被公認的對婚姻態(tài)度的表達。今天,借用“圍城“的這個表達,說外資保險公司與中國市場的微妙關系
走出圍城和將要走出的2002年,對“洋保險”來說可謂一言難盡。好不容易等到中國
加入世貿這一天,中國保險市場打開了一道門縫,“洋保險“們卻因為各種原因,掉轉身,撤離中國。
較早時候,美國林肯金融集團悄無聲息地離開中國市場,時值登陸中國5年。
2002年6月,瑞士人壽(瑞士人壽保險和養(yǎng)老金公司)在北京和廣州的兩家代表處又相繼關張,巧的是,瑞士人壽來華也是5年。
在2002年的這個冬天里,撤退的下一個又將是誰?
下一個是“格寧”?
雖然消息還沒公開,但種種跡象表明,來中國7年之久的格寧保險公司可能就是撤出中國市場的“又一個”。格寧在中國保險監(jiān)事會規(guī)定的時間內沒有提交營業(yè)執(zhí)照申請,格寧保險公司總部決定撤出中國保險市場。
格寧保險公司是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從1995年就在中國開設了辦事處,德國格寧保險公司駐北京代表處的首席代表德凱陸還是歐盟中國商會保險工作委員會主席。2001年,中國與歐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上最關鍵的一個分歧就是歐洲保險公司進入中國的條件,格寧保險公司參與了歐洲保險公司進中國的談判,并得到了在中國進一步開展業(yè)務的營業(yè)許可證。但現在看來,似乎所有這些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一年前,記者曾就外資保險進入中國作過一次采訪,這位歐盟中國商會保險工作委員會主席曾對中國保險法草案提出過很多質疑。
幾乎差不多一年以后,當記者再次來到格寧保險公司駐中國辦事處在燕莎寫字樓的辦公室時,德凱陸正在默默地整理文件,這位首席代表雖然不是很情愿,但還是接受了采訪。
德凱陸并沒有直接回答關于公司決定離開中國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我大學的專業(yè)是國民經濟學,我當然知道一個國家為發(fā)展保護自己民族工業(yè)的必要性,特別是剛興起的行業(yè),比如保險。
“德國政府在60年代和70年代對煤炭工業(yè)同樣也采取了保護措施,結果呢?整個魯爾區(qū)籠罩在一片煙霧中,環(huán)境極度惡化,清淡顏色的衣服是沒有辦法穿的。德國政府每年還要拿出很大的資金來補貼煤炭的開采。如果當時從亞洲和美洲進口煤炭,質量要比德國的高,而價格都要比自產的低。到80年代,政府才意識到這種保護是沒有積極意義的,這以后,魯爾區(qū)的許多工廠才開始轉產。現在魯爾區(qū)環(huán)境已經非常好,位于魯爾區(qū)的萊茵河河水也清了許多。我告訴您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保護這個行業(yè)誰得到利益?這樣的保護到底應該是多長時間?”三聯(lián)生活周刊:為什么格寧在已經拿到開業(yè)執(zhí)照后,仍然決定離開中國?
德凱陸:格寧保險公司在經營上的確遇到了大問題,也許您已經從德國媒體上知道,格寧的再保險業(yè)務很可能會被別的公司收購,情況可能還會更遭。“9.11”恐怖襲擊以及頻發(fā)的大災難,讓2001年整個保險業(yè)處境都很困難,德國最大的兩個保險公司股票最近一直在狂跌,在這樣的情況下,保險公司的資本能力也大大縮水,投資戰(zhàn)略也需要重新考慮。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除了國際大背景,有沒有中國市場的原因?
德凱陸:在中國開辦保險公司成本非常高,在中國開辦保險公司需要2億人民幣,2億人民幣對外資保險公司來說太高了,因為有國外總公司會承擔分公司的一切責任;而目前一個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的營運范圍只能在一個城市。雖然在WTO協(xié)議中有繼續(xù)開放市場的條款,但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難道您不在乎它未來的潛力?
德凱陸:我這個中國代表要說服董事會繼續(xù)投資是很困難的。面臨同樣選擇的公司還有很多個,我們當時來中國正因為看中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幾年后,市場準入的門檻也許會降低,到時候我們可能會再回來。
采訪那天是10月28日,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拉米正好也來到北京,他與中國有關方面就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開業(yè)需要2億人民幣的門檻問題交換了意見。那天晚上,歐盟企業(yè)協(xié)會舉行晚宴招待拉米主席,拉米向在座的歐洲企業(yè)代表通報此事情時,德凱陸就坐在離拉米3米遠的座位上。-
外資保險撤出中國備忘錄2002年春,“林肯”撤離今年2月,已在中國駐扎近10年之久的美國林肯金融集團再保險決定退出中國,當時該集團駐華首席代表馬浩德痛定思痛地說出四個原因:1.外資保險公司意識到中國的潛在消費者對保險的認識還需要時間。2.合格的保險從業(yè)人員數量有限,制約了中國保險業(yè)的快速發(fā)展。3.外資公司為節(jié)約經營成本,會控制外籍員工的數量,但培養(yǎng)當地員工,尤其是沒有經驗的員工需要花費很多時間。4.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在發(fā)育,尋找合適的投資方式以滿足長期資本與負債的匹配方式,是各家保險公司面臨的難題,這就迫使保險公司不得不放慢其發(fā)展速度。而且外資公司與中方公司合資經營,要按照多數意見來管理公司,除非雙方已經達成共識,否則合資公司很難有獨立的決策和經營行為。
2002年夏末,瑞士人壽撤離瑞士人壽前駐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陳龍清稱,撤離中國是瑞士人壽的全球戰(zhàn)略轉移。
據了解,美國發(fā)生“9.11”事件之后,該公司2001年的利潤從2000年的9.24億瑞士法郎下跌到1.24億瑞士法郎,迫使原來主張積極擴張戰(zhàn)略的總裁鄒德曼退位。而在今年2月底,接任的切拉歐斯基便采用“守城”戰(zhàn)略,將業(yè)務重點放在家門口。
撤離中國實在是瑞士人壽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知情者說,瑞士人壽領導層物色中國合作對象的工作從去年年初就已開始,甚至已涉及到選址,其高層甚至還與天津市有關部門表達了在天津立業(yè)的意向。但2001年9月,中國保監(jiān)會簽發(fā)8張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經營牌照,瑞士惟一的機會卻給了做非壽險業(yè)務的蘇黎士保險。此后,紐約人壽、荷蘭人壽、忠利保險先后宣布成立合資保險公司,一直沒排上隊的瑞士人壽遭受到的打擊不小。
但外資保險人士卻認為,其深層的原因恐怕與瑞士人壽對中國市場水土不服不無關系,他們也有可能是對中國市場信心不足。
2002年冬天……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yè),中國保險業(yè)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外資保險進入中國也一樣。但無論如何,外資保險的撤離多少折射出我國保險市場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警覺。他們所遇到的困惑,也是中國保險自身需要解決的病癥。
走進“圍城”和努力走進的2002年11月1日,對于三家“洋保險”駐京首席代表來說,中國保監(jiān)會主席吳定富的約見給了他們在那個周末一個好心情。據知情者透露,那天下午2:30,在保監(jiān)會大樓11層會議室里,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美國利寶互助保險公司和日本財產保險公司,得到了被批準進入中國市場的“綠卡”,獲準在中國已經開放的城市籌建營業(yè)性機構。
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將與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資籌建恒安標準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美國利寶互助保險公司計劃在重慶開辦財產險分公司;日本財產保險公司的落腳點選在了大連,它也將在那里籌建一家財產險分公司。
自去年入世以來,中國保監(jiān)會嚴格按照入世承諾和有關保險法規(guī),先后批準了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和美國信諾保險公司等3家公司進入市場籌建保險營業(yè)機構。截止到2002年11月初,加上此前已有的31家,獲準進入中國市場營業(yè)或籌建營業(yè)性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已達34家。
在中國保險市場的大門外,除了這些搶得先機的外資保險公司,還有更多翹首等候的身影。這是一場耐力和速度的比拼,看等到最后,看誰笑到最好。
入圍者心態(tài):信心從未動搖過11月5日,瑞士再保險公司公共關系總經理Dr.KAI-UWE SCHANZ來到北京,為中國媒體記者專門舉辦了關于再保險的講座。他的真正目的是向中國企業(yè)推廣再保險業(yè)務。
瑞士再保險公司公共關系總經理和在北京的首席代表高璁先生在講座的“課間休息”時,接受了記者采訪。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在中國的洋保險公司已經夠多了,為什么還需要再保險公司?
Dr.KAI-UWE SCHANZ:瑞士再保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我們有風險評估、管理、分散等方面更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本身就降低了承載風險的總資本成本。另外,許多在中國有投資的企業(yè)是瑞士再保險公司客戶,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也需要保險公司的支持,特別是再保險公司的支持。例如特別重大的災難如洪水、颶風和地震等。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難道直接保險公司沒有能力承保這些風險嗎?
Dr.KAI-UWE SCHANZ:從理論上講,大的保險公司當然可以承擔這些保險,但是,再保險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把世界上很多大的風險如:加利福尼亞的颶風、日本的地震和歐洲經常發(fā)生的洪水風險分散開來。我們從直接保險公司那里得到了很多這樣的保單,風險的分散就更容易一些,因為這幾個大的風險在同一個時間發(fā)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發(fā)生損失再保險公司在理賠方面不存在資金問題。早在1906年,舊金山發(fā)生大地震時,瑞士再保險公司就是主要的保險人之一,我們迅速的理賠為公司在美國贏得了很高的信譽。
旁觀者說:
都能在中國賺錢,那才是不正常的外資保險公司大量進入內地市場后,為節(jié)約成本不會在各地都建立龐大的機構,最有效的辦法是與當地的保險中介公司合作,依靠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來承攬業(yè)務。
2000年6月在北京成立的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的第一家,第一年就賺了錢。保險經紀公司的發(fā)展速度是驚人的,2001年有9家營業(yè),2002年半年過去,中國保險經紀公司已達27家。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建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作為在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保險經紀公司,您如何看待外資保險進入中國市場?
張建:保險經紀公司實際上是為被保險人提供保險產品服務的,如果保險公司很多,產品很多,保險經紀人才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才能為被保險人爭取到最大利益。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中國加入世貿后,目前還不發(fā)達的保險行業(yè)應該如何與國際接軌?
張建:我們需要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接受以市場經濟為原則的游戲模式,學習、接受國際保險行業(yè)已經形成的規(guī)范的風險管理體系、規(guī)范的價格體系等等。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目前一些保險公司開始退出中國市場時,是我們的問題?還是他們“水土不服”?
張建:應該說兩方面的原因都有。我們需要向外資保險公司學習的東西很多,同樣,外國公司也需要來了解、適應中國市場。中國的保險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是無情的,不適應就會被淘汰。有些公司開始改變在中國的戰(zhàn)略甚至退出中國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如果每個外國公司在中國都賺錢,才是不正常的。
觀望者心態(tài):為將來準備著漢諾威再保險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在中國開設辦事處也有5年之久,至今沒有得到中國保監(jiān)會批準的營業(yè)執(zhí)照。記者在北京采訪了漢諾威再保險公司駐上海的代表MICHAEL HUANG先生,按照黃代表的說法,在中國的國外保險公司基本上是兩種戰(zhàn)略:“一個是等待市場的發(fā)展;另一個是先進入,得到一部分市場份額。”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作為歐洲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漢諾威再保險公司目前在中國處于什么狀況?
黃先生:觀望并等待。漢諾威再保險公司1997年來到中國上海,1998年開設了代表處,現在仍沒有在中國開業(yè)的營業(yè)執(zhí)照。按照中國官方對外資保險的許諾,我們可能還要再等上2到3年的時間。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觀察中國保險市場變化,與多家中國保險公司進行保險技術領域的合作,為將來做準備。
三聯(lián)生活周刊:貴公司在這5年里總共投入了多少?
黃先生:我們在中國的目標是“用最少的投資,得到做大利益”。代表處每年預算是30萬美元,包括辦公費用和支付工資。與別的公司比起來,30萬美元當然不算太多,另有一些別的費用是沒有辦法計算在預算中的。比如:公司上層來中國考察,與中國的保險公司合作開發(fā)產品,研究開發(fā)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軟件等等。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國保險市場的前景?
黃先生:中國未來的保險市場潛力非常大,但這個市場的含金量到底如何?這個問題我們再保險公司更關心。中國保險市場雖然潛力很大,但含金量仍然比較低,比如壽險方面,被保險人的保費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大差距。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最近,有一些國外的保險公司已經或者準備退出中國市場,漢諾威再保險公司的中國戰(zhàn)略是否有調整?
黃先生:在中國的外資保險公司一般有兩種戰(zhàn)略,第一種是持觀望和等待態(tài)度;第二種是采取首先進入中國,迅速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我們作為再保險公司由于還沒有得到營業(yè)執(zhí)照只能采取觀望和等待的戰(zhàn)略。至于是否會退出中國市場,那是董事會的決定,我到目前還沒有接到退出中國市場的指令。
等候者心態(tài):我們有的是耐心11月初,中國泰康保險公司和中國保監(jiān)會在北京聯(lián)合舉辦了首次商業(yè)健康保險討論,ANASTASIOS GOUDOULAKIS是論壇發(fā)言人之一,這是一個希臘名字,此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yè)健康保險公司德國健康保險公司在深圳的“首代”。5年前,他奉命前往中國深圳時,名片上中文名字是顧炎鵬。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盡管在中國的外資保險公司已經很多了,但是專營商業(yè)健康保險的還很少,中國現在連基本的社會保險還沒有完全實施,你們在中國會有前景嗎?
顧炎鵬:商業(yè)健康保險能否取得成功與市場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是對社保的進一步補充,或者說是對社保的附加保險。當一個人覺得社保還不能完全滿足自己需求時可以選擇商業(yè)健康保險。中國現在的商業(yè)健康保險也在開展,但是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社保和商業(yè)健康保險的界限,其次是健康保險產品和市場標準化的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商業(yè)健康保險的發(fā)展將很困難。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德國健康保險公司在中國的戰(zhàn)略是否會有變化?
顧炎鵬:我們堅持認為中國的保險是一個新興行業(yè),這就像在一片綠地上要修建一座高樓,在整個過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具體到保險業(yè),我認為在資金有保證的情況下,更多培養(yǎng)專業(yè)保險人才甚至更重要。1997年來到中國,到現在已經有5年了,我們還沒有向中國保險的主管部門遞交開業(yè)申請,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這些年,我們與很多保險公司合作開發(fā)健康保險產品,觀察和培育健康保險的市場,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德國健康保險公司一定會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滿意的產品。
外資保險申請“入圍”備忘錄*德國安聯(lián)保險集團早在1979年就與當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有過業(yè)務合作。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中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月26日開業(yè)。
* 2001年12月26日,海爾紐約人壽保險公司宣布組建。
*“恒安標準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在中外合資保險公司中是一位新人。11月1日,合作雙方——恒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批準成立。
*幾個月前,位居“財富500強”排名第151名、全球第五大保險公司的荷蘭全球人壽保險公司放話,他們將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人壽保險合資公司,預計明年開業(yè)。
*今年4月29日,甘集團保險公司、安盛公司、標準人壽保險公司、斯堪的亞公共保險有限公司、信諾保險集團、科隆再保險公司、豐泰保險公司、大西洋再保險公司、大陸保險集團公司、三星生命保險公司、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倫敦人壽保險公司、安寶集團等外資保險機構,接到保監(jiān)會通知。保監(jiān)會有關人士表示,在《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生效前,上述外資公司遞交的申請材料不完整,根據《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他們應補交材料后再報再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