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單商場三位副總經理因1月到9月份凈利潤下降四成而被解聘。資料顯示,今年1月到8月,京城百貨業巨頭西單商場、百貨大樓、藍島、城鄉、翠微、燕莎、長安、北辰、雙安等銷售額均是負增長。京城百貨業到了關鍵時刻
李飛/文
幾年前,我曾提出了中國百貨商店進入成熟期的觀點,當時受到業界人士的質疑。現在看來,百貨商店經營越來越難,最本質的原因仍是百貨商店進入成熟期。成熟期的標志是市場占有率開始停滯或下降。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百貨商店占零售額的比重已從過去的80%以上降至40-50%,而這40-50%被越來越多的百貨店所分割,過去百貨店是“吃不完的飯”,現在是“餓肚子”。
任何一種零售業態進入成熟期都面臨著兩個困難境地:第一,成熟期因投資回報率降低要求減少投資,但成熟期競爭激烈反又要求取得規模優勢,而擴大規模的直接結果是投資增加;第二,成熟期因價格競爭要求降低經營成本,但成熟期又要求提高市場占有率,這就必須加大促銷投入。這使百貨店陷入窘境:擴張找死,不擴張等死;促銷自殺,不促銷他殺。
其實,成熟期不是死期。西方國家百貨商店在二戰之后逐步走進衰落期,但西爾斯、聯邦百貨、巴黎春天等都煥發了第二個青春,仍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們在衰落期都能在業態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處于成熟期的中國百貨商店也應該有機會從蕭條走向繁榮。
從百貨商店的命運看,西方發達國家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當年西方百貨商店面臨諸多新型業態挑戰時,很快進入了成熟期,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但是,以西爾斯、彭尼為代表的傳統百貨商店開始轉型,核心是做好加減法,具體地說是先減后加。減,即減少單體店的營業面積(減至5000m2左右),減少經營品種,重點經營某一大類具有經營優勢的商品,如西爾斯突出五金工具,彭尼突出服裝、化妝品,諾德斯特龍突出鞋等等,走向了大型專業商店之路,取得了成功。成功不僅在于“減”,而且還在于“加”,即多店鋪、連鎖化發展,突出規模優勢,以與規模化發展的新型業態相抗衡。一“減”實現了專業化,一“加”實現了規模化,而專業化、規模化正是現代百貨商店生存和發展的途徑。
中國百貨商店也不能例外。過去賽特購物中心、貴友大夏等幾千平方米的百貨商店,總讓人感到小得不像百貨店,今天卻正適合轉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賽特購物中心就是由于秉承現代百貨商店的經營理念,向專業化方向延伸,實現了近兩位數的純利率,其一個店鋪的年利總額相當于聯華超市1000多家店鋪的利潤總額,令西方百貨商店巨頭羨慕。遺憾的是賽特集團沒有投資的權力,在實現專業化后,體制束縛其不能進行規模化、多店鋪化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百貨商店發展的悲劇。當然,這是題外話了。回到正題上來,我們不難發現,百貨商店有減無加,或有加無減,可能生存;有加有減,才能發展;不減不加,必死無疑。
由于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大型百貨商店的盲目發展,城市中積聚了5-10萬平方米的百貨商店,他們如何實現專業化?難于上青天!它們的出路有兩條,也可以用加減法來概括。一是先減后加,例如將所有百貨商店的家電部減掉,減掉這些家電部再加起來組建XX百貨家電公司,以租賃方式使用原有的店鋪面積,形成真正的規模優勢,使他們完全有能力與國美、蘇寧、大中等家電連鎖店相抗衡,百貨家電公司各股東分享其利潤;二是先加后減,例如將吃喝玩樂購物休閑等功能引入百貨商店之中,使其擴展為購物中心,然后再根據其經營狀況減掉效率不佳的租戶。但這種轉型方式會遭遇過多購物中心的競爭。
無論走哪一條路,都不是筆直的。只有不斷地進行業態、營銷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才會在成熟期煥發青春。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百貨商店的成熟期不是死期,但等待與守舊就會將成熟期變為死期。
新聞鏈接 臺灣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倒閉
據臺灣《工商時報》今天報道,一度在臺灣百貨零售市場舉足輕重的豐群來來百貨,繼今年上半年連續結束在中壢與桃園兩據點后,昨日證實,因獲利下降,將在十二月底結束具有廿五歷史的臺北店,這也是今年大臺北百貨市場繼明德春天、永和太平洋百貨及永琦百貨后,第四家宣布結束營業的百貨據點。臺中來來百貨也面臨百貨市場轉移,經營壓力劇增的存續考量。?2002年11月2日?中新社? 中國傳統百貨尋求發展新戰略
幾年前就被戴上“夕陽產業”帽子的中國百貨業正在尋求新的發展戰略。一些企業正通過重組并購,強身壯骨。北京13家商業公司進行聯合,成立了首連集團;天津著名的老字號百貨業勸業場與華聯商廈進行了聯合重組,成立了天津勸華集團。多業連鎖經營已在業內逐步推廣開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中國百貨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在中國大中城市,年銷售額在1.2億元以上的大型百貨商場由1992年的98家擴大到1997年的近1000家。從1997年開始,中國百貨業進入全面萎縮階段,百貨業的主導地位被動搖。2000年百貨業毛利率僅為12%,同比下降7%,與國外30%的毛利率差之甚遠。?2002年10月03日?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