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在是初冬,但京城百貨商場已感受到了深冬的寒意。昨天,西單商場傳出了因1月到9月份凈利潤下降四成而導致三位副總經理被解聘的消息,而實際上,京城眾多百貨商場正面臨著與西單商場一樣的困境:銷售額、利潤下降。
百貨商場銷售額普遍負增長
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到8月,京城百貨業巨頭西單商場、百貨大樓、藍島、城鄉、翠微等銷售額均是負增長。它們銷售額的平均下降幅度是9.1%,下降最多的達到了15.5%,最小的也達到了4.5%。令人感到樂觀的是,上述商場的毛利率全部屬于正增長,平均增幅達15%以上,但從今年5月以來,毛利率的增長幅度也在下降。
而如果單單從百貨商場銷售所獲取的利潤來說,其利潤的增長情況遠沒有那么樂觀,因為目前商場統計的利潤包含了其所在公司一切經營行為的利潤。中國商業聯合會信息中心主任王耀指出,即便銷售額與去年同期持平,商場要從純銷售中獲取利潤的增長也很困難,由于商業競爭激烈,商場不可能提高商品的單價,也就不太可能提高商品的利潤率。所以正常來說,銷售額下降利潤也應該隨之下降。更何況目前商場一直在頻繁運用打折等促銷手段,利潤的空間被擠壓得更小。可以推斷的是,當百貨商場銷售額的下降幅度超過10%時,其面臨的困難就會顯而易見。
超市、專賣店蠶食百貨空間
在專家的眼里,百貨商場目前的狀況并不出人意料。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百貨商場的接連開張,使百貨商場各店的銷售額和利潤被攤薄。而現在,百貨商場正受到超市、便民店、專賣店等的全面挑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飛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百貨商場的銷售份額要占到整個商業零售的80%以上,現在卻只能占到40%到50%的份額,被超市、便民店、專賣店等蠶食了將近一半的銷售額。而隨著超市、便民店、專賣店更大規模的擴張,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百貨商場的市場份額還將繼續下降。
百貨商場市場份額被蠶食最明顯的例子是家電銷售在百貨店的逐步淡出。10年前,百貨商場是出售家電的絕對主力,其銷售額也占到商場總體銷售額的很大比例。而現在各種電器專賣店的出現已經使不少商場徹底退出了家電銷售領域。即使還維持著的,其利潤也遠不如從前。另一方面,超市、便民店在日用品、食品方面也對百貨商場發起全面攻擊,尤其是生鮮類產品,超市已經獨占鰲頭。
百貨商場面臨兩難困境
百貨商場如何走出困境,李飛認為目前其面臨著兩個難題:一是百貨業資本回報率越來越低,成本越來越高,但現實又要求百貨商場最好能擴大規模,用規模來降低成本,這就要增加投資;二是不促銷商品就銷不動,頻繁的促銷使成本又大幅度上升。
但王耀和李飛都認為,在目前的狀況下,百貨商場要想止住下滑趨勢,最主要的還是要走品牌化、專業化的道路。王耀說,在品牌化方面,超市和其他的專賣店都不具備優勢。據統計,百貨商場這幾年服裝的銷售額在整體銷售額中的比例正逐年上升,這就是服裝品牌化經營的結果。同樣,高檔家電在商場中的銷售情況明顯好于電器專賣店。王耀還列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家樂福等洋超市,出售的食品基本都是中國貨,而在賽特等本地商場超市,卻云集了一批高檔的進口食品。這就是品牌化經營帶給百貨商場的機會。為抗衡超市等的競爭,李飛認為未來百貨店的經營應當更專業化、連鎖化,比如國外百貨店主要在服裝、化妝品、玻璃器皿、高檔家居用品等上下工夫。
應當說,京城百貨商家早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百貨大樓、藍島、翠微等也在不斷進行商品結構和品牌調整,這些調整也許會在未來更長的時間內顯現出積極的作用吧。(朱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