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鎮: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意義標本
中山古鎮似乎在不經意間成為一個神話。
如今的古鎮人再回望20多年前的古鎮時,很難想象,這曾是一個連機器聲也難聽到的貧瘠小鎮。“廢品收購一條龍,建材木頭滿河涌。”——曾經是80年代初古鎮經濟特色的真
實寫照。舍此,再無可陳之處。在“星光燦爛”的珠江三角洲,偏安于廣東省中山市西北一隅的古鎮黯淡無光。然而,斗轉星移……2001年,小小一個古鎮的工農業總產值竟達60個億,全鎮個人儲蓄存款總額近60億元,每兩戶人家就擁有一部高檔轎車——這不啻是個財富奇跡!
●贏周刊記者 陳萌/文
古鎮奇跡崛起于燈飾業。
據古鎮照明協會最新的統計表明,古鎮燈飾業總產值超過50億元,占到了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83.3%,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古鎮燈飾不僅暢銷全國,更出口港澳臺、東南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亞洲最大的燈飾生產基地,也是當今世界四大燈飾專業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之一。
在古鎮,已登記注冊的燈飾廠1432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古鎮燈飾業基本形成產業群。
一個幾十年前用煤油燈來點亮生活的落后農村小鎮,就這樣成長為如今遠近聞名的國際燈飾城。古鎮的成長并不是偶然。如今的“燈飾王國”,依然做著自己的“中國燈都”夢。
“在那蒼茫的大海上,波濤蕩漾,黑暗中閃爍的明燈,指引我們進入故土的安詳。”——西班牙詩歌
“燈飾王國”為何結緣古鎮?
第一次進入古鎮,穿過一段黑暗的空間,驀然進入流光溢彩的燈城,仿若入詩:黑暗與光明的碰撞、交融。迎面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燈——路邊成片成片、各式各樣的路燈和裝飾燈,一個接一個燈飾商店,一掛接一掛琳瑯滿目的吊燈、花燈,街上幾乎看不到一家燈飾商店之外的店子——一片燈的海洋晃著你的眼睛。
在小欖和古鎮的交界處,巨大的城市形象展示牌上,“2002年11月8日第二屆(中國)古鎮世界燈飾博覽會”的字眼,仿佛在預示著古鎮即將到來另一番熱鬧情景——一個與世界接軌和交流的良好的時機,也在悄悄地逼近。
“為什么燈飾業集聚在古鎮而不出現在其它地方?”在前往古鎮的四次采訪中,記者就這個問題問過不同的采訪對象,答案迥異。
中山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謝中凡,一位專攻產業經濟的學者式官員,對區域特色經濟頗有心得,對古鎮燈飾業他早已形成了一套獨到的理論——首先是古鎮人有經商傳統。古鎮先民于南宋時由南雄珠璣巷遷入,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明清以來,珠三角商品經濟發達,古鎮水陸交通方便,較早浸淫歐風美雨。很早前,古鎮人都有撿破爛,賣廢銅爛鐵的傳統。改革開放后,古鎮人這種被壓抑已久的商業精神得到迸發,出現了近千名供銷員全國跑的現象,這種商業感覺、頭腦是后來古鎮人辦燈飾制造業的重要前提,是很重要的生產要素,或者說是人文資源。
其次,古鎮人善于抓機會。80年代中期,古鎮人抓住生活逐步改善的中國老百姓大量需求民用裝飾燈這個市場潮流,家家做燈,戶戶銷燈,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燈浪潮,短期內迅速穩固了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這種機遇是無法克隆的,別的地方后來想模仿,卻不能做到。
此外,古鎮人“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是燈飾企業迅速蔓延的原因。一個家庭,有幾個兄弟,就有幾個企業,就算親兄弟之間也很少合作。從1984年的一家半燈飾企業,發展到現在的1400家左右,不能不說與這種“單枝獨葉”式的文化有關。
凡是健康發展的產業群,其后面都有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正確干預。古鎮鎮政府也在培育燈飾產業群過程中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古鎮政府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從80年代中期將集體企業撤出燈飾業,“政府不與民爭利”到一系列的金融、服務政策的實施;從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到整頓競爭秩序,特別是1999年燈博會的召開,對于燈飾產業群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至為關鍵。
產業集群的樸實化解讀
“按照西方產業群理論,古鎮燈飾業目前可以說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產業群。”謝中凡這樣認為。
然而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卻發現古鎮燈飾仍然缺乏龍頭企業,這對于整個古鎮的產業結構的合理性是否會有影響?對此謝中凡解釋道:“這其實說的是產業群里的企業組織結構。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合理的結構,也就是一種社會分工體系。龍頭能帶動、輻射一大批小企業,這當然好。但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就是拔苗助長。”
專家認為,類似古鎮燈飾業的中小企業聚集群面臨的緊迫問題,往往是如何將產業群做大做強,讓上下游產業結成一個強有力的戰斗體。比如古鎮燈飾,如何能形成一支燈飾艦隊,以“旗艦”、“護衛艦”、“驅逐艦”、“戰艦”……互為犄角,互相支持?
意大利瓷磚業并沒有大規模企業,但依靠中小企業之間的關聯協作,誰也不能動搖它的“瓷磚王國”的地位。
由中小企業組成的“聯合艦隊”,一樣能與國內外產業航母抗衡!
產業集群地也有孕育大企業的可能,一般經由兩種途徑:一是引進現成的同行業大企業。如國內外大型燈飾集團或國內大型燈飾類上市公司;二是在自己的民營企業中慢慢培育,企業家提高自身素質,政府出面幫助大企業,整合小企業,形成配套協作關系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再圓“中國燈飾之都”夢?
“燈飾王國”古鎮,依然做著“中國燈飾之都”夢。
不久前,在古鎮召開的“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第四屆四次理事會議”上,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眼睛濕潤了。當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決定把會址選在古鎮時,國內照明行業人士都知道,這意味著古鎮申報“中國燈飾之都”的希望更大了。拿到“中國燈飾之都”冠名權之后的古鎮會是什么樣子,這位以“經營城鎮”理念鑄造古鎮輝煌的掌舵人激動得無法想象。
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名譽會長曾耀章曾有三次參觀古鎮的經歷,他稱自己幾乎可以作為古鎮燈飾業發展史上一本活的“教科書”,見證了古鎮整個燈飾業的發展歷史。對于古鎮申報“中國燈飾之都”的冠名權,曾耀章同樣信心很足。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常修澤則認為:古鎮燈飾業的發展前景很大,要成為“中國燈飾之都”,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然而對于古鎮鎮政府來說,還必須要解決好當前迫在眉睫的幾個問題:古鎮燈飾企業規模不大,缺乏有實力的企業及企業集團;古鎮絕大多數企業制度不先進不規范;在生產制造機制方面,還要有自己的燈飾研究機構和專業院校,不斷地推出自己的新工藝、新理念;古鎮要提升城市檔次,政府要在城市基礎建設和人文建設兩方面下大力氣。以上幾個問題徹底解決了,古鎮成為“中國燈都”將指日可待。
即將于今年11月8日在古鎮召開的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第二屆),應該是古鎮另一個絕妙的機會。用古鎮黨委書記吳潤富的話講:“‘燈博會’帶給古鎮的遠不止是十幾個億的成交額,而是用一盞燈展示出古鎮特色經濟的魅力。”
“世界正駛向未知的水域”或許,對于古鎮的企業來說,正是在這種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中,也才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名詞:產業群
所謂產業群,就是相互間具有密切的經濟技術聯系的同一產業或行業及相關產業或行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簡單地說,就是以生產基地為基礎,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依托,以骨干為龍頭,眾多的中小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社會分工協作體系。——著名產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緝慈
-縱深:古鎮燈飾產業群的十大優勢
一個面積僅有47.8平方公里的南國小鎮,居然吸引了一批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的高材生聚集到這里工作,古鎮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古鎮黨委書記吳潤富曾經講過一句話:“做燈的不來古鎮是他們的錯,來了不再來便是我的錯。”了解古鎮的人都知道,吳潤富在說這句話時,他至少有以下的十大理由:
一、古鎮燈飾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二、在國內,古鎮的客戶資源最豐實,燈飾企業高度聚集(古鎮有近1400家燈飾企業,成千上萬個國內外專業買家不請自來);
三、古鎮出口企業260多家,產品遠銷世界上72個國家和地區;
四、在國內燈飾行業中,古鎮燈飾市場的硬件設施最完善;
五、作為一個小鎮,它居然擁有一份行業中影響力最大的專業報紙《古鎮燈飾報》,和一個點擊率最高、信息量最豐富的專業網站“燈飾在線”;
六、擁有一個覆蓋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物流網絡;
七、行業信息最集中;
八、人居環境優越(古鎮是全國衛生城鎮);
九、各類專業人才最集中;
十、配套產業最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