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摩拳擦掌準備走出去 外國政府政策吸引積極請進來
9月30日,美國華盛頓州北美自由貿易特區的投資項目推介會在北京召開。
9月下旬,一批中國電信和IT行業的企業老總被英國政府請去,實地考察英倫的投資環境。
9月中旬,英國威爾士工商發展局向京滬財經媒體記者大力推介自己“歐洲的投資天堂,通向世界的門戶”的地區形象和正在實施的優惠政策。
9月9日,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廈門第六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表示,在繼續積極“引進來”的同時,中國正在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就在這個秋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和思考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把中國作為招商引資的對象。
-“走出去”的三部曲
“走出去是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和競爭所必然要邁出的一步。但是大多數中國企業目前還處在被動參與全球化這一企業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初級階段。”外經貿部國際經濟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這樣評述道。
王志樂認為,企業向外發展大體上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企業被動地參與全球化進程。這表現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外資的涌入,跨國公司在中國合資、合作,中國企業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開始成為其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企業的產品通過與外資合作而出口到海外,而且規模越做越大。但企業本身其實并沒有自己明確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只是被動地參與到國際貿易、流通的環節當中。第二個階段是企業由被動轉為主動,開始有意識地走出國門。中國加入世貿使中國企業獲得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也使企業大規模、大范圍地參與全球化經濟成為可能。第三個階段是企業全球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通過前兩個階段與外資的合資、合作,一些中國企業學習和積累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認識了什么是國際慣例、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規則,開始思考自身企業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考慮建立企業的銷售網絡、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問題。因此,這一階段上的企業才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發展階段。
相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日本企業較早地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版《JETRO投資白皮書》的統計,日本截止到2000年底累計對外投資總額高達7723億美元。然而,翻開日本跨國公司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當初他們也是從與外國企業合作開始,一步步壯大實力,而后才向海外逐步擴張的。日本東芝公司1965年在美國設立了第一個海外銷售公司,面向美國市場推廣自己優質低價的日本機電產品。在此之前,東芝與其他日本企業一樣,在長達十幾年的過程中一直在與GE、西門子、飛利浦等美歐企業進行技術合作。
-關鍵在于市場認知
王志樂認為,企業全球化的地域選擇一般有三種類型:資源導向型、成本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即所選地區應靠近豐富的資源、勞務、生產成本低或者擁有巨大的市場。企業應依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當地的情況靈活部署自己的全球發展戰略。
事實上很多問題出在對即將進入的市場缺乏深刻的認識。
日本愛華公司曾在英國威爾士建立了占地30萬平方英尺的工廠,生產高保真音響設備,2000年10月愛華認為印尼等亞洲地區的生產成本會更低,而其英國的管理層認為在威爾士具有很好的生產前景。2000年11月,愛華將其威爾士制造廠轉成電子代工工廠(CEM)。2001年4月,香港辛康公司接收愛華的制造廠,建立Axiom制造服務有限公司,成為華人在威爾士的第一個投資項目。
Axiom進入歐洲前的戰略市場計劃表明,英國現在的CEM市場額每年為32億英鎊,現有工廠的市場額為29億英鎊,從電子代工協會得來的數字證明了這一點。年資金周轉達1億英鎊的公司包括IBM、HP、愛立信等占53.9%,年資金周轉在2000萬英鎊至1億英鎊的占25.6%,在500萬英鎊至2000萬英鎊的占14.1%。對于Axiom這樣目標銷售為1500萬英鎊的公司,IBM們的合同顯然是太大了。從香港到英國工作、至今家在上海的Axiom董事長劉鎮說:“500萬至1億英鎊以下的合同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總的市場價值約13億英鎊,我們只占市場份額的1.2%就可以了。”目前Axiom的產品包括報警器、醫療器械、點鈔機、家庭影院、無線電探測器等,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質量要求高、數量要求少、高附加值。
劉鎮并不同意關于歐洲生產成本高的簡單說法。他分析說,細分全球市場,歐洲制造業在衰退,生活水準高,基礎工業起點高,電子配套是有市場的,而且歐洲有相信“歐洲制造”的傾向和習慣,更可貴的是其30%以上的市場年增長率、30%以上的毛利率并不遜于遠東地區;其二,有較高技術素質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勞動力成本一定會上升;其三,從人均工資講,遠東勞動力價格低,但計算包括市場開發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管理成本等綜合成本后,歐洲的勞動生產率是有競爭力的,其人均創造利潤遠高于遠東,一個歐洲工人每年創造的價值高于珠三角工人數倍。遠東市場發展快主要集中于家用電器,歐洲產品市場是做專業化產品,附加值較高,必須選擇歐洲有傳統優勢的產品,做他們的配套。
劉鎮認為,其實國內很多大的民企很有條件到歐洲開辟市場,歐洲很多企業現在常以“我們已經與中國的公司有某項合作”來證明自己的眼光和實力,在歐洲,“中國”就代表著希望和未來。
-貿易帶動投資
對于大多數希望把產品打向世界的企業來說,王志樂認為應該先以產品出口的方式培育市場。他舉例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都是先拿產品開路,再以技術出口或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在經過對市場的長期研究并擁有了一批熟悉的合作伙伴之后,才開始大規模在中國投資設廠。歐美企業的在華投資也基本上遵循了貿易帶動投資的規律。
外經貿部國際經濟研究院亞歐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鋼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可以優先考慮收購這一方式。對當地資產的收購,一方面相對低成本地滿足了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收購當地企業解決了當地的部分就業,更容易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植,為企業在當地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盡管世界市場充滿了巨大的空間和誘惑力,李鋼依然強調:由于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歷史很短,企業數量也非常少,很難評價這些企業在海外發展的成功與否,但海外投資對企業而言,實在是一項高風險的行為,即使是對于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集團,海外投資失敗的幾率依然很高。不熟悉的市場和國情,不確定的政治政策因素,這些都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很多未知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