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人民日報報道,去過三峽工程建設工地的人,都會驚嘆工程的宏偉壯觀,也會為隨處可見的“中國制造”而自豪。即使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70萬千瓦水電機組,也將由我國與外方聯合設計、合作生產。以三峽為中心構建的西電東送電網,由我國自己制造的50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五大以來,我國制造業迅速發展,技
術水平提高,產品品種增加,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已經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國公司的加工組裝基地向制造基地轉變,而且在不少行業中,中國制造業已擁有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居世界第四位。
制造業是指對原材料(采掘業的產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對零部件裝配的工業的總稱,包括扣除采掘業、公用業(電、煤氣、自來水)后的所有29個行業。1980年到1998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94%,而同期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12.65%,制造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2000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已達35000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我國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制造業;制造業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一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業制造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產品結構中取代大量初級產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創造了3/4的外匯收入。
“中國制造”迅速崛起的標志,是一大批重要產品產量拿到了“世界第一”,如鋼鐵、水泥、數字程控交換機等。據初步統計,我國居“世界第一”的制造產品已多達上百種。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鋼鐵則是工業的糧食。1990年,我國的鋼產量只有6600萬噸,到2001年,已超過15000萬噸。彩電、洗衣機、紡織品、集裝箱等傳統產業,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強勢產品。“九五”期間,“中國制造”的各種輕工產品,從幾萬種發展到30多萬種。
量的擴張帶來質的飛躍。“中國制造”已超越“傻大粗黑”的“簡單制造”,進入高科技、高精度制造。改革開放初期幾乎完全靠進口的數控機床,目前“中國制造”的已達1300多種。在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制造業實力的重大技術和成套裝備方面,“中國制造”也嶄露頭角。僅以發電設備為例,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30萬千瓦機組及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制造”正在全面對外開放的宏圖中擴張其外延、豐富其內涵。全球500強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世界上最主要的電子通訊設備、石油化工、汽車、機械設備等制造商把他們的生產網絡擴展到中國。“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費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