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得志
9月17日,是歐盟官員對中國打火機企業進行實地核查預定結束的日子。然而,記者多方打聽,居然無法得知歐盟官員在華的具體行蹤和核查結果。惟一的消息來自于溫州東方打火機廠,據該廠有關人士稱:9月11日中午,專程到該廠進行市場經濟地位核查的兩名歐盟官員,完成全部核對調查后已經離開溫州。
對此,外經貿部公平貿易局的官員說:“這很正常,原本就是歐盟和企業之間的事情。對于具體的行蹤我們不清楚,歐盟也沒有告知我們的必要。”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法律部的高祥君也說:“人家本來就是核查市場經濟地位的,你政府出面去干什么?!我們不知道行蹤才是正常的。”
繼CR法規后,歐盟于6月27日宣布對中國打火機進行反傾銷調查,再次對中國打火機產品出口設置貿易壁壘。據有關統計,該調查涉及的中國企業超過100家。最終應訴歐盟反傾銷的企業只有21家,其中15家溫州企業提出產業無損害抗辯,溫州東方打火機廠等5家企業正式應訴,向歐盟提出市場經濟地位申請,另有1家企業提出分別裁決申請。溫州作為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打火機出口歐盟比例超出當地打火機出口量一半以上。
此次這兩名歐盟官員悄然來到中國,就是對提出市場經濟地位和分別裁定申請的共6家中國打火機企業進行實地核查。從9月3日開始,預定在9月17日結束。
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這兩位歐盟官員在華期間,既沒有中國外經貿官員陪同,更沒有慣常的迎來送往,食宿、交通一律由歐盟駐華機構自行安排。“說句實在話,請他們吃頓飯都不行!”高祥君深有感觸地說。
對此,外經貿部公平貿易局的官員認為:“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許多具體的問題已經是政府不便也不能出面的了!最重要的是企業的自我保護和權利意識要增強,抓住機會,積極應訴。不要像過去那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
打火機只是我們已經和即將面對的大量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中的滄海一粟。自1979年8月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第一例反傾銷調查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的20余年中,已有3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總計494起,其中反傾銷調查467起,保障措施調查27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頻繁的貿易壁壘行為使我國各行業出口損失巨大,影響中國出口貿易高達150億美元,其中彩電由1993年前出口歐盟100多萬臺降到去年不足3萬臺;自行車在1991年出口歐盟200多萬輛,目前已基本被逐出該市場;節能燈出口歐盟市場的總額銳減60%。
遺憾的是,過去國內企業面對貿易壁壘的調查、指控卻常常是毫不辯解,將海外市場一塊塊地拱手讓人。外經貿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曾做過統計,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企業應訴率幾乎是空白。直至1994年,外經貿部發布“誰應訴、誰受益”的規定后,國內企業自覺應訴率才開始逐年上升。
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不斷增多。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華立案28起,其中反傾銷案20起,保障措施案8起,涉及出口金額約5.7億美元。據有關專家分析,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國際貿易環境中,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可能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反傾銷及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國。
對于新一輪的對華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狂潮,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主動應訴。今年上半年的28起對華立案中,中國企業平均應訴率達71.43%,其中北美、大洋洲地區應訴率為100%,亞非和歐洲地區均為66%。但是,企業間也存在巨大差別,在此次歐盟就打火機進行的反傾銷調查中,調查涉及的超過100家中國企業中,最終應訴的企業只有21家,其中一家廣西企業還在中途退出應訴。
盡管應訴企業數量不多,但人們還是從此次核查中看到了希望。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法律部的高祥君介紹,這些應訴企業對核查應對積極,基本都高價聘請了曾經在歐盟工作過的專職律師來應對。而根據目前已經接受了核查的幾家企業反饋,在有關律師的指導下,企業應對得當,結果基本令人滿意。
(本報北京9月16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