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4日電(記者王軍)盡管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在沈陽參加首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的專家認為,我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主要還將依靠工業,而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將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的原動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高峰說,目前我國工業總產值占GDP的50%,并且每年增長速度都比GDP增速快2到3個百分點。工業中,采掘業受資源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增長,因此制造業仍是
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起源于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現已波及全世界,“制造業是夕陽產業”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對此,朱高峰強調,工業文明的形成是不可以跨越的。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是解決就業矛盾的重要領域,是高新技術的載體也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特別是對于仍處在工業化中期的中國而言,制造業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機器”,創造了全國接近3/4的外匯收入。當然,目前技術含量高的“中國制造”產品在全球市場上還遠未形成主流,但專家認為,在制造業生產環節方面,我國仍是世界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這不僅體現在高速、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上,更多的體現為我國這些年發展所積累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和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場規模上。”國家經貿委 官員李壽生指出,這種比較優勢就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保證。這使得至少在今后50年,制造業都會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雖然我國在勞動力和市場上的比較優勢會持續相當長時間,但有關部門也正大力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去年,我國啟動了“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近5年內,我國政府將出資8億元組織實施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工程重大項目。
“十五”計劃也明確表示,將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加速制造業的技術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據悉,新材料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工業自動化系統、數控機床、光電子器件等將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領域。
此外,我國還將采取有效的措施營造有利于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政策環境,其中包括制定鼓勵發展和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工藝和裝備的技術政策,執行有效的財政和金融扶持政策,以及鼓勵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企業發展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