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仇勇
在民航總局貌似公允的航線改組方案背后,以行政手段來切分市場的方法,究竟是在保護誰的利益,又是在損害誰的利益?即使是做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王”,民航總局會甘于這種權力的喪失嗎?
中國民航的又一個壟斷性方案出臺了。
沒有人敢說什么——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8月8日,一位民航總局官員向《經濟觀察報》透露,中國民航的航線將做如下調整:取消非基地航空公司在京滬穗間的航班飛行;取消非基地航空公司經停這三大城市的航班和航線經營權;取消三大城市的基地航空公司經停沈陽、西安、昆明、武漢、成都及烏魯木齊六城市的航班和航線經營權。
什么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當你打算從北京飛往上海或者廣州時,售票處會告訴你,他們只有國航或者東航、南航的機票可以提供。
按照這位民航官員的說法,此次調整是為了盡快建立樞紐機場、形成干線與支線的合理網絡、并制止票價競爭。可問題是,在貌似公允的動機背后,以行政手段來劃分市場的方法,究竟是在保護誰的利益,又是在損害誰的利益?
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此次航線調整所涉及的9大城市,恰好就是民航總局直屬的9家航空公司的基地所在。而在另外一些被“忽略”的城市:海口、深圳、廈門、濟南……“庶出”的地方航空公司所經營的航線將繼續面臨來自這些被保護者的擠壓。
壟斷是壟斷者的通行證,競爭是競爭者的墓志銘?
“當我們試圖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時,遇到的不是門檻高低的問題,而是大門根本就是緊閉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航空公司中層領導曾無奈地向記者訴苦。事實上,我們贊成通過市場競爭所達成的優勝劣汰,可能也無法反對通過自由競爭所形成的自然壟斷,但卻無法信服由行政力量所劃分的市場格局的合理性。
“作為管理當局應該是保護競爭,反對壟斷的。”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房漢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指出,“現實是,中國的某一個行業的規范都是由內部人自己提出的”,基本上就是兩點之間取直線,怎么壟斷怎么做,“這不是‘應該’的路徑”。
航空運力的浪費和價格競爭的無序是事實。據報道,在國內目前實行聯營的110條主要航線上,由4家以上航空公司共同經營的占74%,甚至還有8、9家航空公司共飛一條航線的情況。但是,究竟應該由哪種力量來做出這種排他性選擇?以行政的意愿來化解市場的競爭成本——這種行政意愿又是緣于某種“親疏”關系——顯然是不公正的。
缺乏中心城市的航線樞紐連結,是如海南航空這樣的地方航空公司所無法回避的難題。盡管通過資本購并,海航已成功控制了長安航、新華航和山西航,但分散的支線節點仍無法形成有效的全國性網絡。當然,如果在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狀態中,海航本可以通過參股京滬穗的機場、甚至參股三大航空公司來實現航線樞紐的安排。但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做法的政策難度可想而知。而此次民航總局的航線調整方案,事實上已經排斥了地方航空公司經營干線的任何可能。
那些地方航空公司會甘心做一個支線市場的經營者嗎?但事實上,不管它們愿不愿意,這種命運似乎已經被行政的力量所強行規定了。
那么,民航總局的命運又是什么呢?按照既定的重組改革方案,三大航空集團掛牌后,將和民航總局脫鉤,后者今后將主要負擔起行業監管的職能,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后的“國王”。行政角色的轉換亦伴隨著權力的喪失——對于這個已經習慣于行政思維的部門來說,此次的航線調整方案會是它的最后一次維護壟斷的表演嗎?至少在目前,我還未有這樣的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