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煒
最近,有關保險公司上市的話題重新熱鬧起來,有保險公司本周表示將力爭在年內率先成為“保險第一股”。與此同時,又有保險公司發布擬上市公告,并稱已接受輔導期超過若干時間。整整沉寂了兩年后,“保險第一股”急切地盼望著浮出水面,讓投資者似乎感到金融企業上市團圓的日子為期不遠。
籌備上市坎坎坷坷
與銀行上市相比,保險公司上市所要走的路坎坷不少。2000年初,國務院頒布的《保險公司管理規定》明確表明:“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新股,應當遵守《公司法》及國家證券監管的有關規定”。這項政策意味著,繼商業銀行之后,保險公司上市在政策和制度層面上已經沒有顧慮和障礙。監管部門也對保險公司上市頻吹暖風:當時上任不久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便發出歡迎金融企業上市的邀請;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則多次公開表示,股份制保險企業只要符合條件的,保監會都將極力推薦上市。
然而,保險公司上市“只聞雷聲,不見雨點”。兩年中,先后有泰康人壽、太平洋保險、華泰財險、天安保險、大眾保險、新華人壽等公司完成上市輔導,籌備上市?稍谶@么多“畢業生”中,至今還沒有一家順利敲開證交所大門。十分微妙的是,保險公司老總對上市的說法已略有變化。去年5月率先結束上市輔導期后,某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曾對成為“保險第一股”信心很足。時隔一年后,該公司的上市步伐并未見大進展。這位副總經理新的說法是:“上市的時間早點或晚點并不主要,堅持上市的質量標準才是第一位的!
償付能力是一道坎
在外界看來,保險公司上市正越來越體現出一個“難”字。有消息則說,監管層對保險公司上市持鼓勵而謹慎的態度,技術層面和微觀操作也絕非易事。事實上,在鼓勵和支持保險公司上市的同時,業界的擔憂從未消除過。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擔心,一旦保險股被“戴帽”甚至退市,問題將不僅僅是一家上市公司退市,可能危及整個金融體系,并影響到社會穩定。上市保險公司無法保殼,不僅使投資者利益受損,而且會牽連保險消費者。
保險公司上市進展緩慢,致命傷在于償付能力不足。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財務狀況良好的最低標準,是保險業經營的核心指標,也是各國對保險業監管的重點。有關專家認為,一方面,國內保險公司的自有資本不足;另一方面,國內保險業利潤率低,短期內不可能靠自身利潤累積來滿足資本需求、解決償付能力不足問題。不良貸款比例達標是不少銀行上市的一大難題,而解決償付能力則是保險公司上市的一道坎。
盈利提高尚有難度
保險公司上市的積極意義一大堆,上市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然而,要使積極意義兌現成投資者利益,關鍵還要靠業績來體現。而我國保險業在保費快速增長的背后,盈利能力的提高依然不容樂觀。中國國際金融公司200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保險公司的平均資產收益率只有1.19%,遠沒有達到2.1%的國際行業平均標準。影響國內保險公司利潤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保險產品單一、投資收益率低等。
另有一個隱患因素是,在1996年連續7次降息前,不少壽險公司為搶占市場出售了大量高額預定利率保單。據估計,中國保險業利差損可能高過500億元,中國人壽、平安和太保最多。利差損的危害猛于虎,高息保單曾在前幾年導致多家日本保險公司走向破產。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據此形容,利差損是壽險業的“慢性毒藥”。允許保險公司間接投資證券市場,曾使國內壽險業的利差損基本得到化解。但利差損風險不是靜態的,若保險公司無法持續借助證券市場獲取“超額利潤”,利差損就會繼續吞噬利潤。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股市調整,顯然使保險公司的盈利問題重新凸現。
各方期盼政策開閘
有不少業界人士曾期盼管理層給保險資金直接入市投資“開閘”,以此來化解保險公司現有的諸多煩惱。保險公司商業化步伐的加快,市場開放程度加大,目前嚴格的投資限制難免使保險公司失去利潤空間,造成巨大的利差損,面臨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危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一致認為,逐步拓寬中國保險業投資渠道,是解決償付能力不足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同樣,保險資金增值保值渠道的拓寬,也是未來保險公司上市后的流通股股東所關心的。否則,保險公司將面臨盈利能力很難提高的尷尬。但到目前為止,有關《保險法》修訂的審議和討論,仍對原來的限制直接入市投資政策“原封不動”。
從目前已完成上市輔導的保險公司來看,大多屬于行業中的后起之秀,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拿新近完成上市輔導的新華人壽來說,截止到今年6月底,上半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超過去年全年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49%。新華人壽總保費和個人營銷新契約的增長速度,均大大超過了國內壽險同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列居同業首位。有消息稱,年底之前,新華人壽的上市事宜有望明朗。在保險公司上市還有不少磨難的背景下,新華人壽或另有一家公司年內爭得“保險第一股”也并非沒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