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朝輝
自從朱總理質疑富人納稅以來,富人的“錢袋”就成了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隨后由媒體披露的劉曉慶因偷漏稅款被捕一案更使富人納稅問題成為輿論的焦點,并由此生出“劫貧濟富”與“劫富濟貧”之爭。在此背景下,遺產稅,這一真正具有“劫富濟貧”作用的稅種(西方學界戲稱此稅為“羅賓汗稅”)自然也引起了人們的空前關注。
據記者了解,雖然關于該稅的討論已進行了多年,但由于相關的配套措施尚不具備,在今明兩年內推出遺產稅的可能性并不大。
遺產稅面前三道坎:財產登記制度,信用制度,個人收入申報制度
談到我國至今未能開征遺產稅的原因,中國稅務咨詢協會常務理事丁蕓教授認為,相關配套工作和制度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政府職能部門對居民財產狀況即使是易于識別的不動產狀況也知之甚少;而且相關的公民財產申報登記制度也很不完善;在財產評估方面,其評估方法和程序也有待規范。”
“主要是信用體系沒有建立。”北京海淀地稅的趙局長在談到稅務局在稅收征管上所面臨的困難時,深有感觸地說。
對于此前談論頗多的銀稅聯網計劃,雖然是改革的大方向,但正如趙局長所說的“各部門職能不同,協調起來有困難。”據記者了解,以北京市為例,雖然國稅系統在全市范圍內早已實現了聯網,但是由于各分局使用的系統不盡相同,使得各分局間只能完成簡單的數據交換。從今年開始,北京市國稅局才選定了四家分局進行試點,使用相同的管理系統。
我國雖然在2000年4月1日開始實行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客觀上為日后遺產稅的開征奠定了基礎,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身份證件管理系統尚未達到全國聯網,各金融機構都沒有專門鑒別證件真偽的設備,也沒有對工作人員進行過這方面的培訓,工作人員難以確認儲戶提供的證件的真實性、合法性。
至于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則只在很有限的范圍內實行。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我國初步確立了國家工作人員家庭財產申報登記制度。但由于《規定》本身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導致家庭財產申報效果不佳。最突出的是,財產申報受理機構缺乏監管力度。受理的組織人事部門一般只對干部的工資性收入進行登記,而對工資以外的其他收入和財產,由于缺乏相應的職權和手段,難以真正承擔起財產申報登記的稽核職能。遺產稅一旦開征,要求對包括政府高級官員在內的所有公民的財產進行監控,其難度可想而知。
遺產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富人”已在想對策
雖然遺產稅的開征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但是圍繞該稅的征收,有關的報道已頻頻見諸報端。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說,一些深圳人以兒子甚至孫子的名義買房。而在廣州,也有不少房地產業主是小學生,甚至是三四歲的小孩子。在北京,為“寶寶”業主辦理貸款公證甚至已成為一種“很熱門”的業務。
產生“小鬼當家”的原因,在于許多人在購買房產時已將遺產稅的開征考慮了進去。為避免日后子女在繼承遺產時繳納稅金而提早將房產“過戶”到了子女的名下。
老百姓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事實上,關于遺產稅的研究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曾被列入計劃。但由于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以及長期以來對非公有制經濟實行嚴格限制,因此遺產稅始終沒有開征。但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關于遺產稅的相關研究再次被提上議程。1999年,財政部長項懷誠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要抓緊起草遺產稅法,并得到了會議的批準。而2000年6月,他在報告下半年財政安排時提到要“盡快開征遺產稅、調整個人所得稅有關征收政策,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更使遺產稅成為一時的焦點問題。
2000年7月,有報道稱深圳市國家稅務局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五成四的居民贊成開征遺產稅。調查同時顯示,同意以一百萬元人民幣起征遺產稅的占四成多。
同年12月,據報道,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在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進行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居民表示對開征遺產稅沒有顧慮,近四分之三的專家也認為有必要馬上開征遺產稅。
遺產稅草案初具雛型將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并設立免稅項目
據丁蕓教授介紹,目前在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緩解貧富懸殊矛盾;通過開征遺產稅和相應的免稅措施,達到鼓勵公益性捐贈,限制不勞而獲行為,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遺產稅是財產稅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征遺產稅對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也是一個完善。
早在幾年前,已有統計表明,不足百分之五的富人占有全國居民儲蓄存款總額(超過六萬億元)的將近一半。即使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何防止貧富過于懸殊也是政府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最常采用的做法就是稅收調節。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在美國,為防止財富因世代相傳而過度集中,政府往往征收高額的遺產稅。而在德國,遺產稅率要高達50%,因此被人形象地稱之為“富不過三代”。
因此可以說遺產稅的開征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記者通過咨詢有關專家,了解到了遺產稅草案的大致雛型。
遺產稅的征稅面直接決定了它與普通百姓的關系,以目前設想的方案,大部分專家認為其費用扣除額應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即大體只對個人財產總額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富人征收。之所以選擇這個范圍,主要是參考國外的情況,據介紹,在發達國家,遺產稅的征稅面大致在2%到5%,即只有最富有的一小部分人是該稅的納稅人,因而據此估算,在我國該人群的財產應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
對于設想中的遺產稅稅率,將設置類似個人所得稅的超額累進稅率,但級距可能要大一些,具體稅率也有很大不同。其最低一級稅率可能僅為5%,最高一級則可能達到50%或60%。
同時還將借鑒國際上的通常做法,設立一些免稅項目,具體包括對捐贈給各級政府教育、民政和其他福利公益事業的遺產予以免稅,對被繼承人自己創造發明或參與創作發明并歸個人所有的著作權、專利權、專有技術權免稅等。
在具體的征稅模式上,將實行總遺產稅制,即對被繼承人的財產凈額一并征收,完稅后再分配給各繼承人,即“先征后分”的方式。其優點是不必考慮繼承人的親疏關系,稅制相對簡單,稅源更有保證,在稅率的設置上也可以更簡單一些。
除此以外,為了避免和減少征收遺產稅給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帶來不良影響,有專家提出,對于廠房、設備之類的遺產,如果納稅人在短時間內繳納確有困難,可以考慮允許其在規定的期限以內(例如5年或10年)延期納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