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范
前有汽車經銷商,后有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在汽車服務貿易大戰即將打響時,國內銀行首先坐不住了——
最近,國內銀行不約而同地向汽車貸款發力,先是競相推出新的貸款購車方式,有的
甚至趕在央行《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出臺之前冒險打“擦邊球”,接著是齊刷刷地降低汽車貸款利率,在各地的汽車市場和車展現場“安營扎寨”,一時間,車貸成了銀行競爭的焦點。
銀行之間的車貸“內戰”能給汽車消費信貸帶來哪些變化,又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好處呢?
直客與間客差在哪
銀行車貸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就是“直客模式”,消費者首先到銀行設立的相關專業機構申請并獲得貸款,然后直接去經銷商那里選車取車,因為沒有信貸中介,故稱“直客模式”。
今年4月8日,南京浦東發展銀行首開直客模式先河。10天后,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跟進,不久招商銀行加入,光大銀行、北京商業銀行也有意在近期內推出類似服務。從面世到現在僅3個月,就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
以前想貸款買車,必須有耐心奔波于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車廠、車管所、交管局、公證機構之間,出示8份以上的文件,填寫10份以上的各種表格,然后,要有耐心等,還要交一些自己不明白的費用。
所謂“間客模式”,是由汽車經銷商向貸款購車人提供全程擔保,并負責對貸款進行資信調查、幫助購車人向銀行申請貸款、代銀行收繳車款本息等。1994年我國出現汽車消費貸款以來,間客模式一直唱主角。據中消協和20個省市消協聯合開展的“家用轎車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購車貸款最不滿意的是“手續繁瑣”。2001年,用貸款方式購車的消費者僅有11%。
直客與間客差別在哪里?最直觀的是價格。一個北京消費者購買價格為12.81萬元的一款POLO轎車,通過銀行直客式服務,如果首付20%,分5年逐月還清,加上必須的四項保險和購置稅,首期要付43000元左右。如果通過經銷商進行申請和擔保,則要首付46000元左右。銀行利率相同,保險價格也相差不多,價格主要貴在“管理費”上。經銷商作為信貸中介,要收貸款額的2—4%作為管理費。
模式的爭論背后,是利益的爭奪。
直客模式等于搶了經銷商的蛋糕,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大經銷商的反對,他們聲稱,直客模式將汽車金融服務割裂為貸款行為和購車行為,使服務與信用管理脫節,無法滿足消費者的“一站式”消費心理。銀行則認為,汽車經銷商的資金實力和資信調查能力,都無法與銀行相比,信貸中介增加的成本只能由購車人承擔,而有的經銷商打出的“零首付”、“無擔保”的優惠條件,其實是加大了自身經營的風險,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更是憑借多年來的信譽和經驗,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優惠更豐富更安全的服務。
孰優孰劣,要市場來檢驗。目前間客方式仍是市場主流,直客方式的業績,銀行不愿意提供具體的數字,只是說“效果非常好”,“增長非常快”,也承認由于是新品推廣不夠而并未形成較大規模。畢竟,要撼動長期形成的經銷商強勢地位并非易事。但不少業內人士還是看好直客模式,預言信貸中介作為特殊環境下的產物將會走向萎縮,直客模式將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
個人信用是車貸瓶頸嗎
個人信用體系是消費信貸發展的基礎。由于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不少人認為制約車貸發展的瓶頸就是個人信用。
個人信用風險并不難理解。信貸資金的使用者是個人,個人的收入可能不穩定,意外事故的發生往往無法預見。在對消費者的了解方面,銀行和經銷商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劣勢,使惡意騙取消費信貸款的人有機可乘。
個人信用風險的確存在,但把車貸發展的主要障礙歸咎于個人信用,卻找不到有力的證據。相反,一些統計卻在給個人信用正名。目前在國內金融機構汽車融資市場份額中位居榜首的中國農業銀行稱,該行汽車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46%,貸款利息收回率在98%以上。建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也都認為,個人汽車消費貸款是銀行綜合風險低、客戶潛在風險小的業務,而且都是銀行的優良資產。
既然個人信用不是罪魁禍首,那么,是什么導致了車貸風險呢?專家普遍認為,是多重因素共同所致。其中有銀行放貸過程把關不嚴的問題,也有風險承擔上利益不均的問題,還有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對此,一位信用風險管理公司的專家建議,銀行和經銷商要加強對信貸風險的控制,使風險管理經常化、制度化、系統化。比如在銀行和經銷商設立專門的信貸風險管理部門,該部門直接向行長或董事會負責,并與內部審計、財務、數據處理部門密切合作,對各類風險進行系統的識別、分析、控制。
搶蛋糕還是防外資
有些銀行聲稱由于不斷讓利給消費者,車貸已經是微利。乍看起來,好像有道理。利率相同,必須上的車險一樣,除了利差,銀行似乎沒有更多可賺。
在前不久舉辦的“汽車服務貿易國際論壇”上,銀行卻異口同聲地表示:汽車消費貸款是其回收率高、收益較高的業務。當記者問及中國建設銀行汽車金融服務中心的負責人時,該負責人不愿意透露具體的獲利情況,只是說:“如果兩年還收不回成本,我就沒臉干這活了。”該負責人表示,汽車消費貸款將會持續快速發展,僅北京市今年的車貸數額就會達到40—50億元,這個數字是2001年末國內金融機構個人汽車貸款余額的10%。
從今年初開始,我國轎車銷售突飛猛進,車貸“蛋糕”也在迅速膨脹。根據通用汽車公司的預測,目前,中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為700萬戶,到2005年將提高到4200萬戶。到201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占全球份額的6%,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更為誘人的是,在前景如此廣闊的市場上,貸款購車的比例僅有11%,而歐美是70—80%。
利益當頭,中資銀行迅速啟動。在利益的另一邊,或許給了中資銀行更大動力的,是來自國際汽車巨頭的壓力。今年以來,通用、福特、大眾等汽車公司不斷拋售其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優勢,認為中資銀行只會打低級的“價格戰”,除了網點優勢并無長處,全然不把中資銀行放在眼里,令國內銀行備感壓力。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機構的汽車信貸服務占據了信貸市場的70%,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已是汽車公司利潤的重要來源,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利潤占到通用汽車公司總利潤的36%,福特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收入占福特汽車總收入的20%以上。汽車金融服務的殺手锏之一就是低利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大多從屬汽車制造集團,提供貸款的目的是推動汽車銷售而不是賺取貸款利息,因此可能提供更低的貸款利率,國外甚至出現了零利率,這對銀行來說是不可能的。其二是專業優勢,汽車消費信貸只是銀行眾多業務中的一項,卻是金融服務公司的主業,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對汽車行業的了解,與汽車經銷商的密切關系,以及個人信用管理技術,與汽車信貸相關的金融交易經驗,對整體資源的整合能力,都是中資銀行所欠缺的。在資產規模上,大型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也不比銀行遜色,通用和福特的資產規模分別高達1700億美元和1400億美元。在服務上,國內銀行從事汽車消費信貸只有短短5年多的時間,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和有近百年歷史的國外汽車服務公司相比,還嫩得多。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雖然制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卻也只能在政策壁壘的門外干著急,還不能開展業務。通用、福特、大眾的汽車金融服務機構都已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了申請,一旦央行批準,隨著《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管理辦法》和《汽車信貸管理辦法》的出臺,外資汽車金融服務機構對中資銀行的壓力就將變成現實。
有關專家認為,由于中國仍將繼續外匯管制政策,國際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出于自身成本控制的需要,仍需要借助國內銀行的力量。如何既發揮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優勢,又能符合中國消費者的需要,是國際金融機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當然,如果車貸規模不能迅速擴大,這塊蛋糕誰吃起來都不會過癮。一家國內銀行汽車金融服務機構的負責人說:“外資汽車金融公司一點都不可怕,我們和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共同培育市場。”看來,競爭的前提應該是合作。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