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東京記者 蘇海河
-日媒體惡意炒作,市民恐購中國蔬菜
-中國經濟發展,一些日本論客心理失衡
來自江蘇省淮安海關的消息說,日本有關媒體故意夸張從中國進口蔬菜中檢測出部分殘藥事件,將之說成是“威脅到國民健康的重大問題”,以致造成日本人對中國蔬菜產品的“恐購癥”。
該消息還說,上述不負責任的做法,直接導致目前中國蔬菜中荷蘭豆、青花菜、大蔥等6個品種輸出日本嚴重受阻,不少定單被取消。
與此同時,日方突然加大對我其他出口食品的檢測,導致腌制食品的出口也出現困難。一些大型商場或超市甚至將中國蔬菜撤下柜臺。
記者在負責貿易的日本經濟產業省、厚生勞動省采訪時得到證實:日本有關部門的確擴大了對中國蔬菜的檢驗范圍,但一些地方政府的惡意宣傳和媒體炒作是造成“恐購癥”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中國蔬菜、食品等對日出口增加,大量廉價高質食品更使日本消費者獲得了巨大實惠。
但去年以來,日本進口蔬菜中殘留農藥超標問題開始曝光,主要是有機磷殺蟲劑含量超過日本《食品衛生法》標準。為此,日本厚生勞動省從今年1月開始加強了對中國進口蔬菜的檢查制度,3月下旬開始又加強了對冷凍蔬菜的檢查。特別是東京都等地方政府的檢測機構和農業組織紛紛開始用檢測手段對付中國農產品,同時,日本一些媒體不斷就中國蔬菜農藥超標問題大做文章,似乎中國蔬菜都成了危險品。
記者就此采訪了日本厚生勞動省新聞官員土井先生。
他介紹說,厚生省對進口食品實施的是抽樣檢測制度。今年1月4日至6月25日抽檢的從中國進口蔬菜5341批中,共查出農藥超標者13起,僅占檢測量的0.2%,而且絕大部分是菠菜。但日本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大多使用“中國蔬菜的殘留農藥問題”,似乎所有品種的中國蔬菜都有問題,確有夸大事實的成分。這是造成消費者心理恐慌的主要原因。
土井先生介紹,日本的抽樣檢測制度規定,某種商品一旦被發現問題,將擴大對此商品的抽樣比例,直至抽樣率達到100%,即全部檢查。中國菠菜已列入這一檢查體制。
日本政府對有問題商品的處理是禁止上市,貿易部門的一般做法則是銷毀或退貨。迄今,日本對問題商品大部分實行了退貨處理。
一年前,日本以商品傾銷為由對中國的大蔥、蘑菇、藺草等發動緊急進口限制,設置貿易壁壘,引發了中國的對抗措施。此間人士分析,日本如今使用的,是技術壁壘手段,目的同樣是限制中國商品進口。
近年來,中國商品隨著質量的提高,出口量開始增加。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經濟一體化大潮中,這種國際間的產業分工和商品流動會更加頻繁。
記者看到,擺在日本商店的進口農產品,內含加工、運輸等成本,價格也比日本同類商品便宜20%至30%。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蔬菜出口日本,實際是中日產業合作的結果。許多日本大型綜合商社攜帶種子、技術到中國生產,再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完成精加工,在日本被稱之為“開發進口”。
這樣,中國農民獲利只是一小部分。而日本設置上述非關稅壁壘,受害最大的,是日本的消費者和那些日本貿易商。
其實,農產品貿易摩擦,更大的背景是中國的發展和中國農業大國地位的鞏固。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在日本屢屢得勢,反映的就是日本的矛盾心理。
中國市場擴大,給日本商界、企業界帶來了機會。但隨著中國產業能力的提高,中國產品也必然要輸出到國外。日本一些論客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就夸大中國的影響,因此而出現了中國威脅論。今年春天,在海南島舉行的博鰲經濟論壇上,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明確地提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日本不是威脅”,中日經濟合作大有前途。
不久前,記者采訪了日本經濟產業省通商政策局官員久武昌人處長。他指出,去年日本發表的通商白皮書中曾提出,亞洲雁型經濟結構的解體,經濟競爭加劇。但不久前發表的2002年經濟白皮書則重新提出,中日產業垂直分工的格局沒有改變,并指出,這一互補關系還將在較長時間內得到維持和加強。這實際上也否定了中國威脅論的調子。
久武先生的解釋最明白不過,20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增長勢頭與現在的中國沒有兩樣,但日本并沒有提出四小龍威脅論。如今日本對中國經濟感到恐懼,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決定的。因為日本自泡沫經濟破裂以來,經濟蕭條已經持續10年,而中國經濟在某些領域的增長使一些日本人心理失衡。所以,其中一些人或一些部門通過各種渠道對中國商品設置障礙就不足為怪了。
據悉,日本食品的60%依賴進口,特別是在經濟更加開放的今后,這種國際貿易更會加強。在繼中國大陸的菠菜風波之后,菲律賓的秋葵、中國臺灣的西芹也成了日本的檢控對象。
目前還不知道日本的技術壁壘要設多高。但有分析說,這仍不能阻止中國商品的進入。同時,設置技術壁壘的結果,是使日本消費者變成最大的受害者。
(本報東京7月9日電)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