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服老的大哥大
展覽總面積全國之首,展會規模、檔次全國領先。到2010年,北京展覽市場總規模近40億。北京舉辦的展覽會以經濟技術類為主,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中國會展產業的雛形。權威機構集中,市場資源集中,是北京發展會展業的基礎。
但北京現有展館運轉超負荷,設施嚴重老化,已形成破壞性使用。會展業的發展使得北京缺乏大展館的問題日顯突顯。北京曾執中國會展業牛耳。
在全國,具備舉辦大型國際展覽資格的近250家展覽公司中,北京就占據了一半多。據統計,北京每年的國際展已達250多個。近幾年,北京會展業依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成為中國辦展辦會數量最多城市。
"九五"期間,北京共舉辦各類展覽會1251個;占全國展覽總數的50%左右,其中國際展812個,占北京展會總數的60%以上,約占全國總數的25%。每年有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家國外公司來京參展。同期,北京舉辦各類國內外會議1746個,其中每年舉辦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會議約60個。有資料顯示,2000年北國展覽業總收入10.27億元,占北京GDP的0.5%,其發展潛力巨大。
據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副總裁陳若薇介紹,北京的會展業起步早,發展全面,總展覽面積居全國之首,展會的規模和檔次也在全國居領先地位,一些展會已進入國際名牌展覽會行列。機床展、鑄造展、紡機展、印刷展、制冷展等均已獲得國際展覽聯盟(UFI)的認證,我國獲得UFI認證的6個展會中,5個在北京,另一個在上海。
北京舉辦的展覽會以經濟技術類為主,占總數的70%以上。會展業在推動北京市吸引外資,擴大貿促、促進合作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北京每年舉辦的"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科博會),對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會展,加快了首都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
北京還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中國會展產業的雛形。它不僅辦展主體多,而且會展的種類也十分齊全,其中國際會議和國際展的比例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
1998年,北京率先于成立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其職能是協調會員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提供各種服務,并推動行業自律。
目前,北京會展業正處于要把蛋糕做大的階段,北京貿促分會副會長儲祥銀認為,會展業的發展應以當地的市場為基礎,不同的市場結構會發展出不同特色的會展業。北京地區中央國家機關、大型國有企業總部、跨國公司在華總部云集,權威機構集中,市場資源集中,具有發展會展業的基礎。北京會展業應定位在大型、高檔次、國際化的會議展覽上。
但是,北京會展業目前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專家預測,未來10年,北京展覽業年平均增長率將保持在20%左右。2005年,北京展覽市場總規模近20億,到2010年,北京展覽市場總規模近40億。據估算,北京展覽業的帶動系數為1:9左右。北京的展覽會在數量上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會展業的發展使得北京缺乏大展館的問題日顯突出。目前北京有主要展館6座,展覽面積合計11.2萬平方米,在舉辦大展時,如機床展、服裝展、汽車展,都要搭建臨時展館。而且現有展館均超負荷運轉,設施嚴重老化,基本沒有時間進行大的維修改造,已形成破壞性使用。北京展館設施陳舊落后已嚴重制約了會展業的未來發展,與北京成為亞太區重要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符。預計未來5-10年,有些國際專業展將發展到10萬平方米,有的還可能達到12-15萬平方米。在北京建造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的國際會展中心已迫在眉睫。
目前新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易地重建選址已定,未來一座集展覽與商務、旅游、文化、休閑有機結合的現代化的國際會展城將崛起在北京順義天竺空港開發區。據悉,新展覽中心一期展館面積10萬平方米,建完后展館面積將達20萬平方米,將可以滿足北京會展未來30年的需要。
上海有了國際味道的會展新貴
90年代,上海的會展業如夢初醒。現在,在這座城市中全國性或國際性會展數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遞增,其中50個已有了相當的國際知名度。
上海的展館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布局。90年代后興建了國際展覽中心、世貿商城、農展中心,光大會展中心等新館,展覽面積都在二三萬平方米,布局分散。
現在,上海與德國3大展覽公司聯合投資興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被稱為是真正的"引狼入室"。在上海,會展市場的競爭已經開始國際化、白熱化。
上海會展業的當務之急是:接軌國際慣例,導入自由競爭,淡化行政干預,克服多頭辦展、資源分散、價格多軌制等無序現象。
APEC余音在耳,工博會又閃亮登場,兩個車展鬧得沸沸揚揚……此起彼伏的國際性會議和展覽,使上海日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并開始顯現出國際會展中心的魅力和風采。上海會展業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迅速崛起,已成為上海國民經濟的助推器和新亮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的專業會展公司寥寥無幾,每年舉辦的大型會展不過10來個。90年代以來,全國性或國際性會展數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遞增,去年就達200多個,其中有50個是已有相當知名度的國際展會。專業的會展公司、搭建公司、運輸公司已逾百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會展業已成為充滿活力的朝陽產業。方興未艾的上海會展業,有力促進了中外技術合作、信息溝通、智力激蕩、貿易往來、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上海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其展覽場館的總面積居全國前列。但上海展館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布局,上海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興建了國際展覽中心、世貿商城、農展中心,光大會展中心等新館,但展覽面積都在二三萬平方米左右,而且布局分散,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覽中心,全市的展覽面積不到10萬平方米。
上海與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慕尼黑展覽公司聯合投資興建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這是德國3大展覽公司首次聯手投資中國展覽市場,顯示了對上海會展的信心。一期工程已完工,建成4個無柱單層結構、層高11米、單體1萬平米的展廳。有人將此項目的合作稱為是"引狼入室"、"真正打開了中國展覽市場的缺口",因為3家展覽業巨頭將移植各自的品牌展到中國,而中國的同類展將會被拒之門外。也有人稱此項合作,將有助于上海向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邁進,而德國展覽軍團的進入,將帶來新的理念和模式,有助于培育一批國際品牌展。
前不久,德國的又一家展覽巨頭法蘭克福也正式進駐上海,上海的會展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慕尼黑展覽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凱樂說,上海要成為世界會展中心就要經常舉辦高質量的展覽,要有自己品牌的大型展覽和專業性展覽。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先進說,上海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在硬件上有幅射華東、眺望全國的地理優勢。上海的開放意識較強,吸引了眾多海外企業的關注,引進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理念,發展了會展經濟,無疑提升了上海作為中國會展中心城市的地位。在軟環境上,上海的展覽環境相對寬松,市政府對會展業的發展十分重視。
而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在上海安營扎寨,也給上海帶來了許多國際性的會議。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工業型跨國公司,已有半數以上云集滬上,一些全球性的經濟會議紛紛選擇在上海舉行。另外,包括APEC會議、上海工博會、國際商會年會、環太平洋論壇年會、亞太法官會議、國際引航員大會等多個高層次國際性會議先后在上海舉行,為上海贏得了國際會議中心的聲譽。然而,上海要真正確立國際會展中心的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海前不久成立了上海會展協會以協調規范展覽市場。有關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接軌國際慣例,導入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淡化行政干預,制訂"游戲規則",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克服多頭辦展、資源分散、價格多軌制等無序現象,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展覽環境和競爭秩序;加快人才培養,塑造一支熟悉展覽業務、富有管理經驗的專業隊伍;順應入世后服務貿易將進一步開放的潮流,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引狼入室"并"與狼共舞",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優化配置展覽資源,走國際化、專業化、大型化、品牌化、網絡化之路,力求將國際標準的展覽空間、硬件設施和國際水準的管理服務熔于一爐,使上海會展業走向國際。
廣州一展帶來百展興
有"中國第一展"美譽的廣交會已走過45個春秋。這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開放程度高是廣州會展業最大的特點。依托廣交會的影響力,廣州周邊地區出現了百展爭雄的格局。廣州是華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會展業發展最早、會展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展覽的數量、展覽面積、展會規模和影響,都位居全國前列。據不完全統計,在廣州地區每年舉辦各種展覽會上百個,其中國際性展覽占三分之一強。既有"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也有后起之秀的廣州博覽會、美容美發博覽會,會展經濟初具規模。
有"中國第一展"美譽的廣交會已走過45個春秋,舉辦了90屆,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展覽面積達17萬平方米,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展會。廣交會展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占地9萬平方米,展覽面積達16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展覽館。依托廣交會的影響力,廣州周邊地區的展會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電子元配件、輕工、消費品類展會得以迅速發展。區域性展會成為廣州展覽會的主流。
廣州會展業最大的特點是開放程度高。廣州既有國家級的廣交會,也有國外的來華專業展,還有民營展覽機構所辦的各類專業展。可以說,廣州的展覽業給了每個相關經營者以同等機會,任何有實力的辦展機構,只要摸準市場,在廣州都有發展的機會。
廣州市副市長林元和說,廣州將以"中國第一展"為龍頭,建成國際性的會展城市。由此,廣州必須加快發展會展業和會展經濟,提高會展業發展的水平和層次。首先要加強展覽場館建設,提高廣州會展業基礎設施檔次,增強國際會展中心的功能。現有廣交會展館在交通、配套設施、展覽環境等方面都不能滿足業務擴大的需要。國家外經貿部提出將交易會遷址重建,辦成規模宏大,設施先進的世界級博覽會。以此為契機,廣州規劃興建了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選址于琶州島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占地7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展覽場地面積25萬平方米,2002年建成。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總經理陳八榮先生說,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作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已成為境外展覽公司特別是香港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最早基地。廣州消費能力之旺盛有力地拉動了經濟的發展,凡是消費品類展覽都得到長足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廣州建設國際化都市進程的加速,廣州展覽業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將會吸引更多國際性展覽。
林元和副市長說,政府當務之急是制定和完善會展業和會展經濟的"游戲規則",運用法律、經濟手段管理會展業和會展經濟,為此,廣州市政府要制定廣州會展業發展規劃,培育會展業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有重點地支持一批精品展會的發展,樹立品牌效應,使那些能夠體現廣州中心城市形象和地位,符合廣州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要求的品牌展會脫穎而出。
大連市場規范下的新名城許多人都已淡忘,大連曾是一座重工業之城市。大連產業結構的調整,會展業的居功至偉。在大連,有一個市長任組長的展覽工作領導小組。會展業在這座城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十幾個如"大連服裝節"這樣的定型名牌展會,撐起了大連的會展經濟。
以1996年大連星海會展中心落成為標志,大連展覽業開始作為一個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在短短幾年內,它實現經貿展覽項目由少到多,展覽規模從小到大,展覽主題由單一到多樣,展覽性質由綜合到專業,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長,并逐漸成熟起來。目前,大連市在中國大陸會展城市排名中,位列北京、上海、廣州之后。
大連的會展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從一開始便以高起點、發展快、潛力大、規范操作為特點,迅速成為大連市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作為創建國際名城的支柱產業之一。
大連市會展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充分顯示了大連市政府遠見卓越識和高屋建瓴。大連市政府于1992年就開始深入研究展覽業對城市社會經濟的綜合影響,這在全國也是較早的決策。并于1994年將會展業列入城市發展的戰略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國際著名展覽城市的發展目標。1996年,大連市委、市政府戰略性地提出,把發展展覽業作為大連實施外向牽動戰略的重要舉措,作為完善口岸城市功能的新興產業,確立了展覽業在大連市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這在當時,一個城市的市委、市政府能把展覽業提到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國內尚無先例。當年7月,一個氣勢恢宏、風格典雅,擁有1.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的星海會展中心拔地而起,大連展覽業開始了全新的起步。可以說,超前的決策給了大連會展業一個支點。與此同時,大連市政府成立了以大連市市長任組長的展覽工作領導小組(大連市展覽管理辦公室),明確了展覽工作的領導機構,部門分工和主要任務;出臺了大連市展覽會管理暫行辦法,使展覽工作蓬勃有序發展,一個個國際會展把海內外最新技術、最新產品吸引到大連亮相。伴隨著大連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連展覽業很快成熟起來。展覽業的健康發展也迅速提升了大連城市的知名度。時任大連市市長的薄熙來說,展覽業異軍突起,已成為大連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促進了商業貿易,推進了項目合作與信息交流。要加大招展力度,拓寬聯系渠道,增加國際展品的比重;加強國際間的展覽合作,努力提高布展水平,使之成為大連市對外開放的一張精美名片。
據初步測算,大連市展覽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系數為1:7。以每年展位面積9平方米,平均5000元投入計算,1996年下半年至2000年底,大連展會銷售了75563個展位,展商投入3.78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實現收入26.46億元(不含貿易成交帶來的直接收益)。
大連展覽業規范、有序、健康地發展給中國展覽業提供了幾點啟示:
加強宏觀調控,完善游戲規則,政府責無旁貸。
在大連展覽業的起步階段,政府進行了大力支持和廣泛宣傳。時任大連市長的薄熙來不僅親自邀請國外著名公司到大連參展,同時還經常宣傳大連的展覽環境和展會項目。每位副市長負責1-2個展會,并要求各部門把展覽業作為展現本行業發展成果,尋求國際市場的橋梁和舞臺,精心組織有關展會。初期的骨干展會,有近90%是在政府各相關單位和行業協會牽頭下得以實現的。有人說,大連的展覽業政府行為的色彩太濃,對此,大連市負責展覽的市長助理、大連貿促分會會長洪源棟說,作為一個產業剛剛起步時,沒有政府的強力推動,"扶上馬,送一程",大連會展經濟不會發展起來。在迅速發展過程中,沒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沒有相關的措施和辦法來規范市場,就沒有大連會展經濟健康發展的今天。發展市場經濟,政府不是"甩手掌柜",它間接調控和服務的任務更多,責任更大。
隨著展覽業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規律在大連展覽業中日益發揮著主導作用,一批由各組展機構和展覽公司組織的新展會登上舞臺,展覽業中的市場機制日漸成熟,行政命令逐漸淡出展覽市場,目前,大連90%以上的展覽是按市場機制動作的,政府的主要作用轉向了規范市場和政策引導,完善游戲規則,使大連會展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大連展覽管理辦公室的成立不僅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其發揮的作用也非常的獨特。展覽辦對展會立項進行審查時,對于相同類型、題材的展會,已經有并已定型的,絕不批第二個,或協調促進雙方合二為一,避免惡性競爭。在別的城市時常發生的重復辦展、無序競爭情況,在大連從未發生過。
會展經濟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作用不容忽視。
大連曾是重工業城市,但如今人們提起大連想到的卻是美麗的海濱城市,"北方明珠"。大連產業結構的調整已基本到位。這其中,會展經濟的迅速發展,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展覽業的發展,為把大連建成國際商貿中心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大連帶來了廣告效應,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如今,提起大連,人們就知道大連服裝節。正是大連服裝節這樣的十幾個定型名牌展會撐起了大連市的會展經濟。
今年8月,大連還將首次舉辦世界金融保險大會。
為適應會展業的快速發展,星海會展中心二期工程--國際展覽中心暨國際商務綜合配套工程將于2002年底峻工,其中展館面積5萬平方米,將能滿足一些品牌展會擴大規模的需要。
深圳會展突出高科技沒有任何一座城市的會展業像深圳這樣起起落落。直到1999年以高交會為核心龍頭展會,才將深圳的會展業推向一個高潮。
在深圳,除了與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呼應的會展,如高交會、國際互聯網展,大部分是與傳統產業相適應的各類展覽,如鐘表展、家具展。規模小、缺品牌,是深圳會展的一大特色。
深圳展覽業的發展,有過初期的原始積累,也有過中期的發展。從老國展中心的興起與倒閉,到深圳高交會出現前夕,深圳展覽業一路走來,起起落落。直到1999年以高交會為核心龍頭的展會,才將深圳會展業推向一個發展的高潮。
隨著高交會的成功舉辦,深圳展覽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展覽公司和各種展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從2000年與2001年兩年間,深圳各種商業展會共舉辦了200多個,并形成了深圳的一些知名品牌展會,如鐘表展、禮品展、高交會等。
深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日漸完善的服務體系,使其具備了發展會展的硬件。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度,由深圳展覽行業直接創造的經濟效益在2億元以上,并為相關的交通、運輸、金融、通訊、廣告、裝飾、旅游、商貿等帶來了數十億元的附加產值,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穩固地確立了會展經濟在第三產業的重要地位。深圳會展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與傳統產業相適應的各類展覽,如鐘表展、家具展等;一是與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呼應的會展,如高交會、國際互聯網展等。但業內人士認為,深圳的展會總的來說還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特別是辦展機構力量嚴重不足,除幾個知名展會外,大多數規模小。就展覽企業來看,目前注冊的可從事展覽的企業約180家,但大多數不是專門從事展覽業的,而是將其作為經營的一個項目。針對深圳市會展業現狀和競爭激烈的現實,業內人士認為,會展業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找準展會龍頭,發揮城市會展業的整體效應,才能加速會展發展。
從全球著名會展之都的發展不難看出,一個城市展覽業的品牌與其本身的經濟及產業發展特點密切相關。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必須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方向,樹立會展業的品牌。深圳近幾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異軍突起,到去年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達1064.45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占工業總產值的42%,"十五"期間,深圳將建成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就產業結構而言,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等。同時隨著深圳新會展中心的建成,深圳構筑"展覽"城的設想也日臻成熟。
依托高交會的品牌影響力,依靠深圳的產業優勢,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的品牌展,將成為深圳會展業的一個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0年的高交會,參展商花在展覽工程上的資金就高達2億元以上,花在營銷宣傳方面的費用達2.7億元。高交會期間,進入特區的游客和觀眾達600萬人次,比平時增加20%,車輛1.67萬輛,比平時增加15%,賓館入住率82%,營業收入4.3億元,會展業成了深圳一棵"搖錢樹"。
深圳發展會展業,先天條件得天獨厚,但深圳如何后天發展呢?深圳市副市長郭榮俊提出,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深圳會展業發展。深圳高交會館展覽中心總經理張文健提出了一個辦展新思路,利用展館平臺,建立客戶服務中心,創全國第一家利用展館資源策劃和引進品牌展會單位,把參展商、賣家、主承辦機構、展館融為一體,形成一個資源管理與服務的模式,逐步融入世界著名展覽城之中,成為一個展覽策劃、服務、品牌展會等互為一體的會展鏈。深圳高交會,香港投資界、貿易界、科研機構乃至政府高宮都踴躍參與,充分利用高交會搭起的舞臺,尋找商機。為此,專家指出,深圳會展業必須充分把握這個契機,拓展香港展覽市場空間,不斷調整,更新現有的展覽項目,有針對性地、合理地面向香港,為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提供一個巨大的舞臺。
《深圳市發展會展經濟研究報告》初稿已經完成,根據這個報告,深圳初步確立了以深圳經濟建設和發展為基礎,遵循"國際化、商業化、專業化"的原則,構建"政府--展館經營者--展覽經營者--參展商"4個層次的運行體系,深圳會展經濟展示出更加誘人的發展前景。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