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釗
幾乎沒有人記得這個日子了,有關各方心照不宣地選擇了沉默。盡管大家都明白,這樣的結束其實并不是一個最終的結局,最多也不過是一個休止符。
6月15日很平靜。之后的一周仍然很平靜。幾個月前,這個日子還被看作是不能跨越的
。根據當時中國郵政的有關通知,所有國際貨代企業辦理進出境寄遞業務時,必須得到郵政部門的委托,而辦理委托手續的最后期限就是6月15日。
現在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后消息,就是有關各方進行了協商,而協商在短期內不會有結果。于是,維持現狀就成了最好的結果。對于郵政和國際快遞巨頭們來說,以帶有濃烈火藥味的爭執開始,而以含糊其辭的不了了之結束,都已不是第一次。
快遞市場政策的不確定性,甚至因為政出多門而產生的搖擺,損害的將是靠這個市場生存的所有企業的利益。這種不斷的爭執和沖突影響了社會公眾對整個行業的看法,損害的是行業內所有企業的公信力,盡管對這個保持了兩位數高速成長的市場來說,這些爭執和沖突并不是破壞性的,但就像小的余震,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因此,即使是以管理者身份自居的郵政部門,在這樣的沖突中也絕不會獲得想象中的利益,比如市場份額的擴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層對此保持了一種維持現狀的默契時,地方卻已經開始以法律的名義來強行“規范”市場,清理門戶。比如,江西省就出臺了一個單獨的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特快專遞業務由郵政部門專營,禁止非郵政企業非法經營郵政特快專遞業務。而早在今年2月份,四川也已出臺了類似內容的法規。盡管地方有這樣的權力,但顯然,當政府決策層依然為此協商并且還沒有拿出普遍可以接受的方案時,地方的迫不及待,不但無助于市場的規范,而且,這樣的法規人為的分割市場,加重了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管理的混亂。
利益關系的博弈在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但是市場有市場的邏輯。因而尊重市場選擇是快遞業結束沖突局面的唯一出路。政府應該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界定郵政的企業或者非企業屬性,并據此而制定相應的市場規范。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部門間以秘而不宣的協商方式來確定一個行業的市場準入政策和規范,甚至以某種默契來取代市場應有的公開和透明,無論如何是不能服眾的。對于國內那些沒有背景和能力與有關部門談條件和協商的國內大小速遞企業來說,這尤其是不公平的。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快遞市場仍然是以這種方式規范并且達到某種平衡的,郵政和國際快遞企業的爭執和沖突就不會結束,剛剛過去的6月15日,也就只是爭執的另一種開始方式。盡管沒有人希望過去發生的一切重演。(25A5)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