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訊】
目前中國保健品市場出現怪現象: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意識的普遍增強,保健品的社會總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卻有60%以上的保健食品企業及其產品處于亞“死亡”狀態。相對1993年、1994年中國保健品年銷售額達
300億元的高峰,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去年對北京、上海等中國六大城市保健食品零售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保健食品在全國范圍內的零售品種,僅占衛生部所有已批準品種的20%,其中只有不到5%的品種,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一定的常規銷量,而能被真正稱之為市場暢銷品種的卻不足2%,80%的企業及品種未能形成覆蓋全國的銷售規模。無論從總體發展水平還是從經濟運行質量上考察,中國保健產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有人戲稱中國保健食品已經從朝陽產業變成了“遭殃產業”。
緣何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專家認為,首先是保健品市場正處于嚴重的信譽危機時期,且這一危機一直伴隨著保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由于一些企業的粗制濫造、夸大宣傳和違規經營,一次次的被政府通報和媒體曝光,使保健品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的信譽度不斷降低,消費者不僅對保健品的功效宣傳產生了懷疑,而且對其使用的安全性也大有疑慮。
其次是產品低水平重復開發和申報。由于保健食品審批程序及技術要求與藥品審評政策相比寬松一些,加之一些企業投機心態嚴重和缺乏科技投入,將健康產業僅僅作為以獲取第一桶金子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為目的,盲目跟風仿造,不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造成大量低水平產品的重復開發和申報,導致一些企業在經營上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三是企業經營陷入同質化惡性競爭。多體現在產品配方及功效成分的相似性,尤其是保健功能及適用人群的相似性,造成了企業同質化過度競爭,最后發展到為了企業生存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
要突破制約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的三大瓶頸,使其走出低谷,除了加強企業自律和市場監管之外,最根本的出路是增加保健食品的“科學誠信度”,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由醫療及權威科研機構對保健食品進行科學研究與評價,為消費者正確選擇和使用保健食品提供一個有科學實證的決策(購買)依據。 (劉長忠)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