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劉長忠
日前從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組織的一個有關空調專題研討會上傳出信息:中國空調企業開始重新關注和重視空調的核心技術。一些企業已經提出空調能效比升級概念,提出空調應該朝著環保、節能、舒適等方面發展。
據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心主任李鐵男介紹,能效比是空調的核心功能效率,即制冷制熱性能,是衡量其技術水平和使用成本的根本指標。
目前中國的一些空調生產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已經意識到高效節能性空調的良好發展趨勢,紛紛對空調器的制冷制熱系統進行優化設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全面提升空調器的效率水平和性能質量。如青島海爾、廣東科龍等,將高效節能作為產品開發的重點,且該類型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
中國家用空調器從發展到目前成為世界產量第一大國,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空調器產量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四十八點二一的速度高速增長。由于空調器產業相對較高的利潤和較低的進入壁壘,引致大批企業涌入。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各類空調品牌四百多個。
從一九九七年開始中國家用空調器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一九九八年和一九九九年的空調價格戰便應運而生。眾多空調生產企業或在商場“解剖”空調,以展示貨真價實;或從高空墜下空調器,以體現品質上乘。他們均試圖用低價炒做,以攫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而一些急功近利者,置企業信譽于不顧,無視產品安全性能,并采用夸大產品性能、設置和標注虛假功能,或使用低等級零配件;某些企業通過降低工藝水平和配件質量來降低成本,導致空調器低質量。
這些不良行為,導致企業的信譽在消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空調市場雖然熱熱鬧鬧,卻出現庫存不斷增加的怪現象。由低價,而低質,繼而導致產品積壓,在這種惡性循環中,空調行業的利潤驟然下滑,不經意間跌入微利之谷。
清華大學博士、制冷專家鄭祖義認為,概念的炒作,使空調企業陷入了某些誤區之中,認為空調無高技術可言,一度使技術研究在空調行業領域貶值。
他稱,空調的技術含量就是降低能耗。企業的競爭不應僅僅停留在初級的價格競爭上,而應提倡以技術為先導。目前世界空調產品的走向是節能、環保、高效和舒適。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品,設計和制造時應該盡量減少對材料的損耗。不應該附加太多的功能。
專家稱,空調能效比的技術提升對中國企業來講,潛力巨大,只要肯下工夫,以高技術含量低成本優勢占領市場不是遙不可及的。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節能規定,日本要求各空調公司的主力機型均要達到節能法規定;而美國早已開始能源之星的認證。正在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空調企業,勢必走高效、節能、環保的道路。
(完)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