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人壽保險和養老金公司(以下簡稱瑞士人壽)在北京和廣州的兩家代表處相繼悄然關門,這意味著該公司在華5年的行程暫告停頓。前不久,美國林肯金融集團也在進駐5年后悄無聲息地離開中國市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資保險紛紛盯上這塊全球最大的保險“蛋糕”,正當國人對其來勢兇猛感到緊張之時,這些消息不免有點出人意料。
-內外因素促使瑞士人壽撤離
瑞士人壽撤離中國,其駐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陳龍清稱,這是瑞士人壽的全球戰略轉移。據了解,5月2日,瑞士人壽宣布重組其金融投資業務,旗下的瑞士人壽套利基金合伙人與RMF投資集團合并——瑞士人壽意欲收縮全球戰略。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后,該公司2001年的利潤銳減,不得不調整原來的擴張戰略、縮小經營規模,從今年2月底起將業務重點放在了本國。
原因似乎又不僅如此。2000年,中國與瑞士經過艱苦談判達成世貿組織協議,業界認為,瑞士人壽是短期內最有希望獲得牌照的外資保險公司之一。作為非歐盟成員國公司,又是瑞士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他們曾對早日獲取中國保險市場的“通行證”充滿信心。但是,去年9月,中國保監會簽發8張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經營牌照,瑞士惟一的機會卻給了做非壽險業務的蘇黎世保險,瑞士人壽遭受打擊非同小可。在此之后,紐約人壽、荷蘭人壽、忠利保險先后宣布成立合資保險公司,他們的失望自然也在情理當中。
但外資保險人士卻認為,其深層的原因恐怕與瑞士人壽對中國市場水土不服不無關系,他們也有可能是對中國市場信心不足,才進而導致了這次撤退。
與此相近的是,林肯金融集團再保險撤出中國市場,當時該集團駐華首席代表馬浩德就指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他認為,首先是外資保險意識到中國的潛在消費者對保險的認識還需要時間。其次,合格的保險從業人員數量有限,制約了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再者,外資公司為節約經營成本,會控制外籍員工的數量,但培養當地員工、尤其是沒有經驗的員工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最后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在發育,尋找合適的投資方式以滿足長期資本與負債的匹配方式,是各家保險公司面臨的一個難題,這就迫使保險公司不得不放慢其發展速度。而且外資公司與中方公司合資經營,要按照多數意見來管理公司,除非雙方已經達成共識,否則合資公司很難有獨立的決策和經營行為。
-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水土不服”
業內人士認為,應將瑞士人壽撤離中國市場看做是其商業性的結構調整,而不應以經濟之外的原因對其妄自猜測。中央財大郝演蘇教授認為,在此基礎上,過高的標準、放不下架子,無法融入新興的中國保險市場,才導致瑞士人壽將戰略重點轉向相對穩健、規范的歐洲保險市場。
專業人士指出,保險公司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戰略發展重點地區,瑞士人壽將下一步發展轉移到歐洲應該屬于正常之舉。的確,你來我往本屬自然現象,幾乎就在瑞士人壽撤離的同時,荷蘭全球人壽保險公司日前與意大利忠利保險公司先后宣布在中國成立合資保險公司。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外資保險進入中國亦是如此。但無論如何,瑞士人壽撤離中國市場折射出我國保險市場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他們所遇到的困惑和苦衷,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病癥。如民眾保險意識需加強、從業人員素質要提高、資金運用渠道應暢通、還需改善經營管理體制等。
文/甄樺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