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煒
最新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市民最常用的銀行中,工行以50%的份額遙遙領先。居第二和第三位的建設銀行和上海銀行,分別只有7%和5%的份額。個人金融業務已成為各家銀行垂涎的“奶酪”,前有國有銀行壟斷,后有外資銀行緊追。那么,中小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又有何作為呢?
中小銀行不愿放棄個人業務
個人客戶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銀行業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零售業務一般占到40%至70%左右的利潤份額。但在我國,目前能否達到10%還是一個未知數。如今各大商業銀行都把發展個人金融業務,視作一項提高經營效益的戰略。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也確實給銀行帶來不錯的效益。中國工商銀行近日披露的年報顯示,個人金融業務已成為工行效益最佳的業務之一。
據悉,2001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已占全部貸款余額的7.9%,該部分貸款的不良比率僅為0.3%。如果比較一下工行此次在2001年年報中披露的數據,就不難發現個人金融業務對國有銀行提高效益的重要性。2001年,工行的不良貸款比例下降了3.59個百分點,但不良率仍高達25.71%。
得益于計劃經濟時代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分工,國有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份額幾乎形成壟斷。面對這種壟斷局面,及外資銀行5年后的奮起直追,中小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當然不愿放棄個人金融業務。
其實,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銀行比拼個人金融業務,也并非完全處于弱勢。國有銀行資產質量不如股份制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資產比率本身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給其開展個人金融服務造成一定的障礙。
光大銀行上海分行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在分類經營的框架下,所謂個人理財也只能是各銀行用基本雷同的金融服務產品進行,由此看來,關鍵還是在于服務。而AC尼爾森的調查表明,中小型的國內金融機構已經在市民中取得一定認知度,很多市民認為中等銀行一般比大銀行的服務態度更好。
與大型國有銀行競爭,有的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選擇“兩條腿”走路,即高端市場和便民服務市場都不放棄。光大銀行上海分行表示,如今不少銀行忙于貴賓理財,爭奪高端客戶,但該行還是堅持走金融服務的便民之路。
便利店代收撐起“半邊天”
據了解,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去年12月起,聯手遍布街頭的便利店為市民24小時代收公用事業費。僅今年1至5月,與光大銀行合作的350多家便利店共已累計代收電費、煤氣費、移動和聯通手機費、電話費等公用事業費87.22萬筆,業務總金額達7663.05萬元。
銀行與連鎖便利店開展多方面的業務合作,在日本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已經比較普遍。光大銀行上海分行人士稱,借鑒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與便利店開展合作,可有效地彌補中等規模銀行營業網點少的不足。延伸銀行的服務時間、范圍和功能,積極拓展對私金融服務。同時與合作伙伴共享代收費業務收入,目前此項業務的每月手續費收入已較為可觀。
在爭奪高端市場客戶方面,僅光大銀行淮海支行就已經為數百位儲蓄存款40萬元以上的VIP客戶提供了便利的貴賓式服務。在支行的私人理財宣傳單上,除了注明個人投資組合咨詢、證券投資理財信息咨詢等理財服務內容外,還特別推出“非本人取款電話核實服務”、“存貸款到期通知服務”、“免費代保管有價證券”等便利性服務,而這些服務由私人理財客戶經理深入了解VIP客戶需求后有針對性推出。目前,這家支行VIP客戶的儲蓄存款已近3億元人民幣。
一般認為,在我國銀行業受到分業監管的情況下,個人金融服務的競爭性有限。但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王堯基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小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欲打破國有銀行對個人金融服務的市場壟斷,還是有較大作為的。
王堯基在接受采訪時稱,央行已經提出國家今后將逐步放松對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管制,放松管制有助于鼓勵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和新的金融產品,將大大加快中資銀行的金融創新步伐。現有金融服務的展開往往受制度約束,沒有管制的放松,就難有金融創新方面的突破。隨著黃金市場趨向開放及記賬式國債柜臺開始交易等,個人金融服務的概念將不斷有新的突破。中小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應該意識到放松管制帶來的機遇,抓緊金融創新的人才準備和技術準備。
國有銀行的個人金融服務滿意度偏低,而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積極爭取分一杯羹,受益的將是普通消費者。看來,這將是一場受歡迎的打破壟斷競爭。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