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近日,據媒體報道,南京愛立信公司多方籌措資金,提前償還了南京交通銀行的19.9億元的貸款,然后又從上海花旗銀行借得同樣數量的資金。此事先是得到兩家銀行的確認,接著又出面澄清,說是報道有誤,但并未完全否定。對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澄清,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不必認真計較。但是,這一事件所傳達的信息卻相當重要,大有一葉知秋之
意蘊。
在討論加入WTO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時,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可能在兩個方面對國內首先是國有金融機構形成競爭和威脅:一是客戶,二是人才。金融業是服務業,如果客戶流失,銀行將沒有了可盈利的市場和服務的對象,其命運可想而知。金融業是智力密集行業,其經營狀況與人力資本關系很大,人才流失損失的不僅是經營業績,還有客戶和信息。南京愛立信的倒戈就是在前一個方面發生的案例。它向人們表明,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國有銀行客戶流失的現象已經開始。這一現象將會以多大的規模和速度進行?中國有關當局和業界如何應對?
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它的實際發生仍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說明我們并無這種思想準備,也無像樣的應對措施,先前的確認和后來的澄清更說明有關方面已經亂了方寸。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是否還會重演和重演多少次,其后果和結局如何。
客戶為什么會流失?一是外資銀行的實力強大,國外的網絡發達,聯系廣泛;二是外資銀行的金融產品多,服務意識強,周到、方便、快捷、效率高;三是外資銀行的公司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相對完善,經營行為和管理方式比較合理,激勵約束機制比較有效,因而信用基礎良好。在所有這些方面,國有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有著很大的差距。消除這方面的差距決非一日之功。如果說國內的一些銀行已經著手建立和完善內部的分配和保障制度,以便留住人才,那么,在改善服務方面,至今尚未見到有像樣的行動。更何況,后者是一些扎扎實實的硬功夫,涉及到一系列深層次的和內在的本質變化,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
那么,要改變現實,大刀闊斧,革故鼎新,向它學習,與之競爭已是當務之急,客戶的流失才會減到最小,甚至流失的客戶也許還會再流回來。持觀望態度,結果只是喪鐘響起。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