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霍中彥發自上海
在記者追問之下,中國人壽總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稱:“關于體制改革方面的事情,在國務院正式批復之前,我們公司不好說!
對于花旗集團和所羅門美邦參股中國人壽的比例可能達到25%一事,花旗銀行中國總部
不予置評。
道瓊斯一條簡短報道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該報道援引《南華早報》的消息稱,中國內地最大的壽險公司中國人壽正準備在香港上市,并在與花旗銀行和所羅門美邦磋商后兩者的參股事宜。
這意味著,占國內保險市場近40%的壽險巨鱷的上市努力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上市之癢
然而當記者致電中國人壽總公司以證實這一消息時,得到的卻是總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的“外交辭令”:“我們從來沒有發布過這個消息,我們也不知道這件事情。”
在記者的進一步追問之下,這位負責人謹慎地說:“關于體制改革方面的事情,在國務院正式批復之前,我們公司不好說!
之所以如此謹慎,與中國人壽坎坷的上市之路有關。其實早在2000年1月,中國人壽就放出風來,聲言爭取當年年內在內地市場上市。當時很多保險公司也蜂擁而上,紛紛向公眾宣布自己的上市計劃。一時間,對“保險第一股”的爭奪甚囂塵上。
幾乎與此同時,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閻海旺宣布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人事變動: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憲章,接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而原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何界生,則出任中央金融工委委員。
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1992年在港注冊成立,其前身為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國家對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行使控股職能,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0年6月29日,香港中保的全資子公司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掛牌,這是中國內地保險業的首家境外上市公司,同時也是首家上市公司。而操作這例上市的,就是當時香港中保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憲章。
對于這項人事任命,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這次調整,“是國務院、中央金融工委根據金融系統工會領導體制的改變和加強對金融系統工會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深化保險業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將加入WTO的需要所作出的決定”。個中意味,不言自明。
股改先行
根據道瓊斯的消息,花旗銀行和所羅門美邦的參股比例可能用足25%的上限。但花旗銀行中國總部的郭曄對此不予置評。
這個態度與花旗集團亞太總部完全一致。事實上有很多海外媒體都曾作報道,《彭博》雜志甚至為此花費了很大的篇幅,但花旗亞太總部對此均不予評論。
市場人士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花旗一旦參股完成,將給中國人壽的上市帶來直接的推動。
復旦大學保險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說,中國人壽參股對象選擇華爾街著名投行所羅門美邦,顯然有便于上市的考慮。
無獨有偶的是另一保險大鱷平安保險。最近有消息稱,平安兩家外資股東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同時增持,使兩家合計股份也達到25%的政策上限。而由這兩家頂級投行之一操刀的上市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而在此之前,歷史的包袱讓中國人壽這個龐然大物的上市之路步履蹣跚。中國人壽內部人士自認,消化90年代中期形成的利差損將是一項沉重的任務。這一時的利差損讓人們懷疑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大型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并進一步質疑其資產質量。
尤其是中國人壽,在占據中國過半壽險市場的同時,也分擔了這塊利差損的大部分。2000年該公司保費收入為634億元,在中國保險業的市場占有率為64%。2001年其市場份額有所降低,但保費沖到了812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壽也在考慮股份制改造,但一直以來進展非常緩慢,直到這次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引入。人們猜想,中國人壽打算通過這次引入外股的大手筆,帶動已經開始的股份制改造。
雖然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并缺乏財務細節的披露,但無論如何,這次參股如果成功,不僅是中國人壽上市的實質性突破,對于波瀾不興的境內保險公司上市來說,也可能成為一支興奮劑。
《國際金融報》(2002年06月12日第一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