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黎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電力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今天擁有世界第二的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力生產和消費大國。
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創業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的改革史。20世紀80
年代以后尤其如此。電力工業在改革中不斷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不斷深化改革,實現了改革與發展兩者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一致。
電力工業的每一次改革,既是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電力工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使然。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各行各業提出了挑戰。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力工業迎來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中心的新一輪改革。
集資辦電是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電力工業發展的必然,它解除了電力工業發展的桎梏。藉此,我國逐步解決了電力供給嚴重不足、拉閘限電頻繁的問題
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電力工業管理體制,而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的每一次變革,都進一步提高了電力工業發展水平。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發電裝機容量僅185萬千瓦,年發電量僅43億千瓦時。面對這樣的局面,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工業特別是電力工業的發展。1958年,毛澤東主席指出: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電力應該先行一步,這樣才能適應工農業生產需要。在電力先行的指導思想下,電力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到1965年底,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206萬千瓦,發電量達到572億千瓦時,年發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從1949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9位。電力工業基本滿足了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從1966年開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逐步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電力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瓶頸”,缺電現象開始出現,70年代初期出現全國性缺電局面。到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缺口達1000萬千瓦,發電量缺口達400億千瓦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1979年1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首次明確提出“開發水力,不單純是個電力問題,也是國民經濟對能源的合理利用問題,要像開發煤炭和石油一樣來建設水電站”。1979年5月,電力部部長劉瀾波同志發表文章,要求電力工業必須變落后為先行。1983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同志指出,強調經濟要發展,電力工業必須先行。電力工業加快發展成為共識。由于中央獨家投資辦電資金有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電力建設的需要,改革電力投資體制已經勢在必行。
集資辦電應運而生。上海閔行、浙江臺州、山東龍口等電力項目首開大規模集資辦電之先河,此后集資辦電由地方政府出資演變到組織地市企業、鄉鎮企業集資,利用煤代油資金,出售用電權集資,發行電力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辦電。1984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在聽取水電部黨組匯報時,明確了多家辦電、集資辦電的方針。同年,國務院批準華東電網采取工業用電提價不超過兩分錢的辦法征收地方電力建設基金,1988年推廣到全國,為地方辦電建立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從1985年起,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全部由撥款改為貸款。1986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明確集資電廠可以獨立經營,與電網簽訂供電經濟合同,也可委托電網代為經營管理。實行多種電價,獨立經營的集資電廠,其售電價格允許浮動。集資辦電有了法規保證,投資電力變得更具吸引力,由此集資辦電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集資辦電同樣對外商開放。為了解決發展所需資金、設備不足的困難,電力工業積極利用世行、亞行、日本海外協力基金,政府出口信貸等貸款辦電,鼓勵外商來華獨資、合資辦電。1985年,深圳與香港合和電力有限公司合資建設沙角電廠,用BOT方式經營管理,廣東與香港合資建設經營大亞灣核電站,成立華能國際和新力等電力開發公司利用外資辦電,以后許多外商紛紛到中國投資辦電。
由于電力建設具有周期長的特點,這一期間,電力發展速度仍然趕不上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到1986年,全國發電裝機缺口達1400~1500萬千瓦,發電量缺口達600~700億千瓦時,全國還有35%的農戶沒有用上電。由于電力缺口大,拉閘限電頻繁。電力工業的“瓶頸”更為突出,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成為廣泛共識。1987年9月,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水電部共同召開加快電力發展與改革座談會,李鵬副總理代表國務院提出“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的方針。此后的10多年間,我國電力裝機增長240%,凈增裝機2.4億多千瓦。1995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達2億千瓦,2000年達3億千瓦。
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從建國初期185萬千瓦發展到1億千瓦,用了38年時間,從1億千瓦發展到2億千瓦僅用了7年多的時間,從2億千瓦發展到3億千瓦僅用了5年的時間。電力工業的改革,特別是電力投資體制的改革和集資辦電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外資等各方面辦電的積極性,電力工業空前發展。1997年底,我國電力工業基本實現供需平衡。1998年9月30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關于停止執行買用電權等有關規定的意見》,決定停止執行若干限制用電的規定,標志著長達20多年的電力短缺局面基本結束,中國電力工業在取得電力供需基本平衡這一歷史性成就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政企分開,成立國家電力公司是中國電力工業全面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標志,極大地提高了電力工業發展水平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專業經濟管理部門逐步改組為不具有政府職能的經濟實體,或改為國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單位和自律性行業管理組織”。90年代后期,電力工業根據“公司制改組、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管理”的改革取向和“電網國家管、電廠大家辦”的原則,在實行政企分開、推進股份制改造、實行業主負責制、建立資本金制度、完善電力法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以及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公平調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革準備工作。
1997年1月,國家電力公司成立。江澤民總書記為國家電力公司成立親筆題詞,對中國電力工業寄予厚望。經過一年多的雙軌制運行和平穩過渡,電力部于1998年3月撤銷,實現了我國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性轉折。這次改革的實質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體制,電力工業行政管理職能移交國家經貿委,行業管理職能移交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家電力公司行使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職能,按國家授權和公司制規范運作。
國家電力公司成立五年來,逐步實現了從行政性公司向實體性公司的轉變,已經成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主體和電力發展主力軍。1999年,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高嚴在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電力工業實際,借鑒國際電力工業改革發展經驗,明確提出了把國家電力公司建設成為“控股型、經營型、現代化、集團化管理的國際一流電力公司”的總體戰略構想,獲得廣泛認同。國家電力公司以戰略總攬全局,推動各項工作迅速開展,公司整體實力明顯增強。2000年,公司首次躋身世界企業500強,名列第83位;2001年,公司再次進入世界企業500強,名列第77位。五年來,國家電力公司共投產發電裝機6183萬千瓦,占全國新增加機組的66.7%;電網建設、全國聯網和西電東送發展迅速,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邁出實質性步伐,南方電網西電東送能力達到300萬千瓦,蒙電東送能力達到109萬千瓦,東北與華北、華東與福建聯網工程建成投運。通過電網建設與改造,解決了2500多萬人口的用電問題。電力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壓縮小火電951.9萬千瓦,占全國關停總量的80%。投入資金2600多億元,改造了269個城網和2500多個農網,通過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城市電價平均每度電降低5分錢,減輕用戶負擔400億元;農村電價平均每度電降低1角3分錢,減輕農民負擔350億元。主營業務年收入從2500億元增加到3477億元,年均增長8.6%;2001年末資產總額10027億元,年均增長11.5%;凈資產4389億元,年均增長12%;累計實現利稅1600多億元。供電煤耗每度電平均降低12~15克,相當于節約煤炭600~700萬噸;線損率降低0.38個百分點,相當于全國可節約電量32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119億噸。優質服務、行風建設成績顯著,2001年全國有三分之一的省電力公司在地方行風評比中名列第一,二分之一的市電力公司被評為文明單位,涌現出了一大批以全國公民道德建設先進典型李慶長為代表的優質服務標兵。
實踐證明,電力工業政企分開的改革符合中國電力工業的基本國情,加速了電力工業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進程和電力公司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中國電力工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電力工業的基本改革取向是市場化,“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將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體系,將極大地促進中國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對電力工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逐步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健全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
與8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的電力市場化改革趨勢相適應,我國深化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競爭能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電力工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入世貿組織后,由外商投資和經營的發電企業數量會不斷增加,在資金、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將對國內企業形成壓力,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二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必然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進行更大規模的調整,必然要求包括電力工業在內的基礎產業提供更加充足、可靠、廉價的供給,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效率,改善服務,降低成本,增強電力企業競爭力,這是時代賦予的必然要求。
從國內看,在電力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明顯變化之后,現行的電力體制暴露出一些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弊端。壟斷經營的體制性缺陷日益明顯,省際之間的壁壘阻礙了跨省電力市場的形成和電力資源的配置,現行管理方式不適應發展要求。為了促進電力工業的更快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必須加快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
電力行業屬于自然壟斷性行業。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輸配電環節必須實行壟斷經營。對不需要壟斷經營的環節,應當探索引入競爭機制的辦法,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特別是通過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逐步在發電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競爭性的發電市場。國家電力公司對此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1999年,國家電力公司在浙江、山東、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等6省市進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試點。目前,浙江、山東、上海的發電市場競價上網,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改革成果,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積累了經驗。
2002年3月,國務院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按照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和借鑒國內外電力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從國情出發,遵循電力工業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電力企業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電力體制。”與此相適應,“十五”期間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廠網分開,重組發電和電網企業;實行競價上網,建立市場運行規則和政府監管體系,初步建立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實行新的電價機制;制定發電排放的環境折價標準,形成激勵清潔能源發展的新機制;開展發電企業向大用戶直接供電的試點工作,改變電網企業獨家購買電力的格局;繼續推進農村電力管理體制的改革。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一輪改革的實施必將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體系,促進電力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在未來幾年,電力工業不僅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結構將進一步得到優化,清潔能源在發電構成中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形成以三峽為中心的全國聯合電網,進一步提高中國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