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10年經驗看,我國乳業每隔三四年就會出現一次奶源過剩,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殺牛、賣牛甚至把白花花的牛奶倒掉,今年剛好又到了這個周期界點
在前不久的“2002年中國深圳國際乳品工業展覽會”上,一撥乳品行業的老總們共同簽署了一份《深圳牛奶宣言》,他們呼吁實行有效的行業自律,不制假、不摻假、不打價格戰。這個宣言無奈的背景是———中國乳業已經滑向了惡性競爭的邊緣。目前中國乳業正處
于第二次結構調整的十字路口,一大批行業外資本、中小企業迅速涌入乳業市場,對行業原有格局和發展秩序產生了巨大沖擊。
過剩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太盲目了。”
參與深圳宣言的老總們搖頭嘆息。僅僅在一年前,乳業還被看成是遍地黃金。
根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預測,未來5年,我國乳類產品消費將大幅度增加,特別是液態奶,預計年增長率可達30%。而且乳業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16家乳品企業被列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去年,由九部委局聯手推動的“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開始實施,單這一項就可以使需求一年增加150萬噸。
于是,黑龍江、內蒙、新疆、寧夏、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八個省區都將“做中國奶業大省”列入了十五發展計劃。各地企業如雨后春筍。維維、娃哈哈、新希望等業外資本也強勢介入:維維控股了珠江三角洲最大的珠海牛奶公司,娃哈哈背后有外資巨頭達能撐腰,而新希望更是想把奶業發展成為飼料之外的第二主業。
很少人想過為什么外資巨頭———達能———要把股份賣給光明,而卡夫賣給三元后為什么退出中國市場。
因為市場潛力并沒有那么快轉化成有效需求。
一哄而上搞奶源基地已經透支了未來的需求。牛奶的價格在許多地方從每噸幾千元炒到了1萬多元。市場根本消化不了,只有倒掉。
一位研究員說:“從過去10年經驗看,我國乳業每隔三四年就會出現一次奶源過剩,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殺牛、賣牛甚至把白花花的牛奶倒掉,今年剛好又到了一個周期界點。因此必須清醒冷靜地看待中國乳品市場。奶賤會傷農。”
現有市場中的“游兵散勇”太多。國內乳品企業現在已經達到1500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過100噸的企業只占5%,大部分在20噸以下。前10家企業的液態奶產量只占總量的55%。
伊利老總鄭俊懷指出:“盡管全球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為93公斤,而我國僅為7.2公斤,但賬絕對不能這么算,否則會誤導企業盲目加入。牛奶消費量其實主要集中在接近2億的城市人口上,城市里也不是人人喝牛奶,這樣實際喝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已經很大了。”
賣不出去就只好低價傾銷。有一些大企業抱怨:“現在很多企業不管有沒有條件都做奶業,用很便宜的設備,隨便找奶源就上,沒有任何檢驗措施不說,要不就還原奶粉冒充純鮮奶,欺瞞消費者,沒人買就降價,牛奶價格比礦泉水還便宜。”
門檻
為了提高準入門檻,有的大企業提議政府盡快硬性執行而非彈性執行國際通用的“無抗奶”標準。
所謂無抗奶,就是用不含抗菌素的原料奶生產出的牛奶。———凡經抗生素治療過的乳牛,其牛乳在一定時期內仍殘存著抗生素,對抗生素有過敏體質的人服用后就會產生過敏反應,也會使非過敏人群體內富積抗生素,對抗生素類藥產生抗藥性。在歐美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起就禁止銷售含有抗生素的牛奶。
但國內目前沒有這樣的硬性指標。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理事長宋昆岡建議今后應該在奶制品上標注是否是無抗奶。
但遭到了相當一批中小企業的反對,理由是會影響到大家的生存。目前我國70%-80%的奶牛是個體戶養殖,而目前許多牛奶企業的原料奶來自個體戶。個體養殖戶情況的良莠不齊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做到“無抗”的成本會很高。
無抗奶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據全國養牛研究會常務理事鄒霞清教授介紹,奶源是否含抗生素只能從源頭抓起,將患病或打針吃藥的牛從健康牛群中隔離出來。大型專業化養牛場,每頭牛都有編號及對應的健康檔案資料,做到就比較容易些。
而將散養的奶牛從成千上萬農戶家中購買到集體圈養地來統一喂養管理,在現階段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可能性不大:1頭高產奶牛市場價格1.5萬至2萬元,從其產奶利潤上計算,買的越多賠的就越多,但如果購買小牛犢,等牛犢達到穩定出奶產量至少需要1年或1年半時間,這要付出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整合
所有人都擔心,乳業會落得和彩電業一樣的下場。
“怎樣有效整合存量資源,制止重復建設,現在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門小偉局長強調,“國家經貿委今年計劃將乳業列入工作日程,選取十家重點溝通企業,有所側重,扶優扶強。對于龍頭企業,國家將提供國債貼息貸款扶持。”
目前國內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有378家,其中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僅有12家。如果真如業內認為的未來5年前10大品牌將占領中國90%以上市場份額的話,整合在所難免。
在深圳乳品工業展覽會上,與會老總們還呼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堅決反對不正當競爭,國內市場也要反傾銷。
但要把口頭宣言實現起來,困難重重。
首先管理體制就成問題。據中國奶協副理事長王懷寶介紹,中國牛奶產業的管理體制主要仿照前蘇聯的做法。養殖業歸屬于農業部,乳品加工業列入輕工部門,國內乳品流通歸商業部門管理,而國際乳品貿易又歸外經貿部管理。由于相互關聯的產業內部流通被人為地分隔開來,每個主管部門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制定的政策也不同。因此,這種體制本身很容易產生“門戶之見”。
其次是地方保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方保護幾乎已經沒有。但這樣的市場本身品牌密度已經很高。而在亟待開發的中小城市,往往由當地國有牛奶公司或奶牛廠壟斷。其他品牌進入相當困難。眼下各地政府均提出不同規模的奶源工程,當地乳業企業盲目上馬,他們更害怕外來的競爭者了。
“我們希望乳品行業的大企業注意一個問題,相互間是否應該走聯合、合作之路,而不是自相殘殺。如果自己人打自己人,打得兩敗俱傷,最后撿便宜的是跨國公司。”經貿委有關官員表示。
這種想法恐怕很難實現。每個企業的老總都有自己的雄圖偉略:伊利要做乳業第一品牌,光明想5年內進入國際乳業十強,三元作為中國乳企第一家已在海外控股設廠。在北京、上海、廣州,伊利、光明、三元3家都是在貼身肉搏,使盡各種促銷手段。“大家的品牌、品質都相差無幾,除了價格戰,沒有太多好辦法了。”一位老總坦承。
類似衛崗、友芝友、燕塘、香滿樓這樣的地域強勢品牌,其多年的經營已在各自的區域內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我們更愿意自己滾動做大,而不是把自己賣給像三元、伊利、光明這樣的大企業。他們要的是我們的市場,而不是我們的品牌。我們不是不愿意合作,而是要和我們目標一致的對象合作。”武漢友芝友的總經理王偉說。
這給新希望們提供了機會。新希望股份總經理黃代云表示:“中國乳業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又大多是面臨改制改革壓力的國有企業,我們看好這個行業,也愿意提供給這些國有企業多一個選擇機會。”如果地區領導品牌和新希望這些資本雄厚的新勢力合作,將是上述三巨頭全國戰略的主要抵抗力量。
外資還可能卷土重來。目前國際前20大乳品企業已進入中國12家,同時以獨資、合資不同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乳業已達45家。隨著外企戰略轉型的完成,國際大企業隨時都可以通過資本力量后發制人。2002年一季度進口工業全脂奶粉價格降至19000元/噸,已低于國內企業的成本價,國內企業價格優勢不復存在。
這樣看來,2002年應該說是國內乳業搭建防線的最后機會。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