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蕪湖、馬鞍山、滁州以及江蘇省的南京、鎮江、揚州六城市將于近日在南京召開市長聯合會議,對構建“南京都市圈”的有關事宜進行最后敲定。而在此之前,六城市的計委有關官員已經齊聚蕪湖,對“南京都市圈”具體操作方案包括如何消除政策障礙、行政及市場壁壘,如何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相互開放市場、科技人才流動、產業密切合作以及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共建等進行磨合。
“‘都市圈’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對于促進城市間區域經濟發展,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程必定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構建“南京都市圈”的做法給予肯定。但他同時認為,對于“都市圈”現象不能一哄而上,因為“都市圈”所牽涉到的各種利益的沖突,必須加以有效緩解,否則只能處于炒作階段。
蘇皖六城市打造“南京都市圈”
突破區域壟斷實現城市資源互享
據介紹,“南京都市圈”是江蘇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提出著重建設的該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圍鎖定在南京周邊100公里左右,由于驅車往來只需1個多小時,故又被稱為“南京一小時都市圈”。程必定說,“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個被發達的交通網絡緊密聯系起來的城市群落。其實質是以南京為中心形成一個經濟區域帶,在這個區域帶里,大家共同發展,共同做強做大,即以一個城市為龍頭來帶動一大批城市及周圍農村發展。
“南京都市圈”源于國家計委一份關于中國大都市圈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南京可以聯合安徽幾個城市和鎮江、揚州共同構造一個長江中下游大都市圈。報告認為,以南京為中心的都市圈地區具有相對完整的大工業體系,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離,又與安徽的經濟往來密切,從人口、地理位置和經濟總量等方面都具備形成大都市的條件。
在這個報告的指引下,2001年3月21日,由江蘇省計委召集,南京、鎮江、揚州和安徽省的馬鞍山、蕪湖、滁州六座城市的計委負責人坐在了一起,首度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六城市還建立了“南京都市圈”計委主任聯系會議制度,以互通信息,加強溝通,實現“圈內資源共享,提高整體競爭力”的目標。經過一年左右的運作,“南京都市圈”這一概念已在國內外產生相當影響。
在江蘇省日前出臺的《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構架》中,明確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發展的總體目標:按照區域共同利益的原則,以南京為中心,重點推進6城市間交通網、流通網、金融網、信息網等四大網絡的建設和對接,加強旅游業和新興工業兩大產業的合作,到2005年使“都市圈”內六個城市的經濟總量?GDP?達到4000億元以上,城市化率達到55%,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一體化區域經濟,從整體上提高“南京都市圈”在長江中下游乃至全國的競爭力。
程必定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南京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凸顯,而安徽省又是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盡管安徽省近年發展速度很快,但其與周圍鄰省相比,差距還很大。與沿海的江蘇、山東等省相比差距更大,與同屬平原地區的河南、江西相比也沒有優勢。
因此,如何盡快融入東部沿海沿江城市,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是安徽省苦苦尋求的課題。這次能與江蘇省的三城市共同構件“南京都市圈”,對于安徽省來說可謂是正中下懷。程必定認為,“都市圈”的發展是沒有度的,這是打破行政區域概念,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都市圈”是一種經濟板塊的形式,與行政區劃無關。
有關分析指出,“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有直接的動力,那就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加入WTO后,會看好“都市圈”擴大的市場,同時,為“都市圈”配套的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也會相應擴大。因此,對融入“都市圈”的城市來說是“雙贏”或“多贏”的。
“都市圈”能“圈”住多少財富?
對待“都市圈”要“熱冷相夾”
從根本上來說,“都市圈”應是由經濟的內在聯系而聚集在一起的,其活力在于遵循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采取市場運作機制來發展經濟。程必定對記者說,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對于方興未艾的“都市圈”的建設,應該采取既不能冷也不能熱的態度。他進一步解釋說,以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采取的是“農村主導型”的模式,現在這種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因為對于日益突出的“三農”問題,難以從這種發展模式中找到切實解決的答案。因此,現在必須加大力度,促使從“農村主導型”向“城市主導型”階段進行轉變。
程必定告訴記者,“都市圈”要真正進入運作階段,靠的不是炒作,因為這牽涉到許多層面包括宏觀和微觀上的東西,“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也是“圈”內城市以及與“圈”外城市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協調從而逐步深化與推進的過程。他說,構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都市圈”,需要做到這樣幾點:培育市場融入機制和資源配置的機制以及城市主導的機制;造就融入主體,探討融入方式。
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部門必須真正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打破計劃經濟觀念,按照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建立有效的“經濟區域機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地方政府要樹立“算大賬,圖大利”的思想,因為“都市圈”在實施中必然牽涉到比如稅收、資源外流等各種利益關系;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企業是發展的主體,在“南京都市圈”中,沒有企業的參與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允許工、商、交通運輸等企業的積極參與。
從這個方面來說,真正成熟意義上的“南京都市圈”還不存在。專家指出,“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區域經濟的關聯度和一體化程度都還很低,南京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區域內的經濟整體上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所以,“南京都市圈”構建的鴻溝不在于地跨兩省,而在于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于如何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升級。
《金周刊》記者范利祥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