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在巴以沖突緊張激烈、伊拉克決定凍結石油出口30天、油價牽動世界經濟神經之際,在我國的中原地帶,也發生了一場令人震驚的“售油劫爭”。4月11日《南方周末》以《“3·22”暴力震動高層—石化巨頭河南火并》為題,詳細報道了圍繞“河南高速”爭奪加油終端的慘烈一幕。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為
了爭奪作為交通樞紐的中原要地,手下人馬在河南高速義昌服務區內發生了激烈沖突,10余人被打傷,直到警方介入才控制住局面;河南省政府召集各方緊急協調,將事件定為“3·22暴力事件”。
早在去年6月,中石油已經簽約“拿下”河南省管高速公路50余座加油站,統一使用中石油商標,至春節前已完成22座的包裝整改,尚未完成的有20余座。“這個事情引起了中石化高層的強烈關注和不滿”,中石化高層領導多次赴河南活動,要求河南省協調高速公路與中石化合作,制定了“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全力以赴、傾巢出動”16字方針,下達了“堅決拿下河南高速”的指示。對此,中石油高層態度也十分強硬,“中石油的方針是寸土不讓,因為其與河南高速的合作是企業行為,有契約在先”。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拉開差距甚至有輸有贏都是不可避免的;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它絕不是“巴以沖突”。在“不惜代價、不擇手段”的方針指引下,刺刀見紅的慘劇自然就熱鬧開演了。一家“寡頭”搞壟斷,兩家“巨頭”弄競爭。如果上頭高高祭起“競爭”的大旗,下頭悄悄拔出錚亮的刀劍,這絕非“正宗”的“市場經濟”。
不知為什么,我們許多行業進入兩家“巨頭”競爭的時代時,都把“競爭”弄成了“戰爭”,為了巨額的利益而大打出手。為規避沖突,兩大集團早在2000年6月19日就聯合下發文件,規定兩大集團通過收購、參股、聯營、租賃和特許經營等方式發展的社會加油站,一經與一方簽訂協議,另一方就不再參與。為了眼前的利益,就不惜撕毀這個約定了。
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石油博弈”其實早已在全國展開,中石化和中石油仿佛在全國的地盤上下圍棋。在“3·22暴力事件”之前的3月14日,中石化以2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收購湛江東興石油企業有限公司,此前中石油計劃斥資20億元將其拿下;作為“戰勝方”的中石化,這是對中石油的“南方布局”采取的屏蔽措施。在成品油降價戰中,中石化和中石油曾對壘深圳、上海,短兵相接。現在進入了“中盤”的關鍵時刻,雙方在河南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放出“勝負手”,局面變得復雜。關鍵時刻把持不住,正是我們一些公司走向衰敗的開始。
競爭的力量永遠在市場一邊。抱定政府給劃定的“勢力范圍”是不行的。原來是中石化一統天下,1998年機構調整時原石油工業部改制為中石油,從此才有一個新對手。為調整其競爭關系,國務院將兩家劃為南北公司,并允許其在全國境內開展正常競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雙方通過競爭提高效率。因為河南石油公司劃入了中石化的范圍,中石化于是認為河南是“自家地盤”。要知道,圍棋的地盤是要靠你的能力將其圍起來的,而不該是靠別的力量事先“圈定”的。
應該看到,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備,競爭機制還很不充分,但博弈雙方不能乘機將競爭變成“戰爭”。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河南高速”這50個加油站是塊“大肥肉”,一年銷油量將達到50萬噸,年銷售收入15億,再加上加油站附屬設施,就接近20億,每年純利大約為2個億。但站在全球的高度看看大局,我們就會發現為了這2個億爭得頭破血流甚至導致看不見的內傷,這是多么不值得。
我國加入WTO,“狼來了”不是一句空話。去年11月,中石油舉行國際招標會,推出位于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松遼盆地的18個區塊,允許外資進行勘探開發,一聲招標,艾克森-美孚、BP-阿莫科、英荷殼牌等國際石油巨頭爭先趕到。現在,各大城市外資石油公司正隱蔽地進行收購或參股行動,按照WTO協議,我國三年放開成品油零售、五年放開批發,到那個時候,一夜之間你也許發現所有的加油站都換了主人,而自己還內戰正酣,這真是可怕的局面。
如何才能使競爭“加油”駛上“高速道”,從而趕上“巨狼”飛奔而來的速度?合法、守約、公平、有序,這是起碼的條件。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