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人說,入世后中國的傳媒業將成為國際資本最想瓜分的一塊大蛋糕;確實,一直以來,由于我國的傳媒業采取特殊的市場準入制,使之成為一個資源稀缺的行業,這就注定了傳媒業是一個能夠獲取超額利潤的特殊行業。據權威部門統計,國內傳媒業已連續3年以25%的幅度增長,1998年利稅總額首次超過煙草業,成為排名第四的國家支柱產業。
面對入世,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專家認為,就我國傳媒業的現
狀來看,改革嚴重滯后已經阻礙這一領域的下一步發展,不突破瓶頸問題,無論迎接機遇或是迎接挑戰,我們都是紙上談兵。本報記者趙春曉
廣東傳媒業全國領先
傳媒產業已成為一個重要產業門類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廣東省為例,調查顯示:廣東現已形成了以出版印刷發行行業為支柱,以報業為龍頭,以廣播影視行業為新的增長點,以文化娛樂行業為重要補充的產業格局,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底,全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及文化娛樂行業資產總額約650億元,其中,新聞出版行業約525億元,廣播影視行業約75億元,文化娛樂行業約50億元。2000年廣東省文化產業總產值約630億元,占全省GDP的7%,占全省第三產業產值的21%。
與國內其他兄弟省市相比,廣東傳媒產業總體發展水平比較高。報業與北京、上海并駕齊驅;出版在全國名列前茅,全國6個出版集團,3個發行集團,廣東各有1個。印刷技術水平全國領先,國內精品圖書大部分在廣東印刷。音像產品制作水平高、能力強,全國音像制品的50%出自廣東。期刊發行量超過百萬份的就有數種。圖書發行總量、種類、碼洋等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播電視行業在全國領先,無論是設備規模、自辦節目播出時間、制作節目數量,還是資產總額、總收入、納稅額在全國各省市都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凈資產、總收入排全國第一,納稅額排全國第二。
產業發育仍不充分
如果放眼世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傳媒產業只不過是“井底之蛙”,不僅規模小,而且市場發育不完善,缺乏競爭力。正如專家所說,我們的傳媒產業從總體上來說,還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發育不充分,產業化程度比較低,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小、弱、濫、散、亂”嚴重。以廣東省為例,截至2000年底,傳媒產業資產總額約700億元,總收入630億元。而人口、面積與廣東相類似的英國,傳媒產業年產值卻將近60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8000億元。
資源配置過于分散,行業集中度不高,這幾乎是國內這一領域的一個通病。廣東省新聞出版集團董事長陳俊年說,盡管廣東新聞出版系統資產總額合計達525.8億元,但因為行政上的條條塊塊分割,這一資產實際上顯得非常零碎,不能發揮整體性效益。分割后,資產實質上已經呈現小、弱、散、亂態勢;出版集團相對來說資產還算比較大,但也只有不到17億元的資產,不要說與跨國集團比,就是與美國的中小出版公司比,也明顯處于弱勢。這樣一種狀況,如果不抓緊最后的保護期發展壯大,勢必在強大的外國資本面前一觸即潰。廣東省委宣傳部在對全省的新聞出版業進行調研時發現,由于資產、規模不大,文化產業經營的產品從自有知識產權到科技含量等方面都不高,整體實力自然也就不大。如出版集團的資產積累,靠的是本省區學生用書的壟斷經營,目前國務院提出教材經營改革,他們已經感到好日子難以為繼。國內政策調整的震動就這么大,如果讓其直接面對國際競爭,很難想象會是一番什么景象。這其實是我國文化產業綜合總體實力弱的典型表現。
顯而易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傳媒產業領域,我們沒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盡管我省已經有了4個報業集團、1個出版集團和1個發行集團,但即使是其中佼佼者的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目前也難以和國際上的大傳媒集團競爭。許多業界人士認為,當今世界上大的傳媒集團,往往都是多媒體兼營的跨國集團,綜合了資金、技術、人力、經營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還把經營觸角深深地滲透到相關領域中。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經營范圍包括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報紙、雜志和圖書出版、電影電視節目的制作發行以及衛星和有線電視廣播等,業務遍及全球,截至2000年3月底,總資產已經超過400億美元,全年收益達到140億美元。
競爭來自國內外
廣東省近日就文化產業迎接入世做了一系列的調查。調查認為,入世之后,我國的文化產業將面臨以下壓力:開放的壓力、競爭的壓力、接軌的壓力、發展的壓力。
一直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主體是國有壟斷經營,市場開放度比較低。但是隨著加入WTO,擴大開放的壓力迅速擴大,壓力不僅來自國外,而且來自國內。在國外文化產業機構方面,世貿組織協議允許的,他們要進;不允許的,也想進,有的已經變相進入,如美國的時代華納公司收購的華娛電視已經在廣東落地。在國內民間和社會資本方面,沒有進入的想進入,已經進入的要求更廣更深地進入。
體制改革滯后是發展的瓶頸
在這樣一種境況下,我們的傳媒產業并不能說已經具備競爭的能力。原因在于自身。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聞出版業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滯后,是發展的最大瓶頸。
首先,傳媒產業的產業觀念沒有真正確立。改革開放以來,這一領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文化是事業而不是產業”的觀念在許多人的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廣東省文化產業調研課題組的同志經過細致的調查后,深感問題的嚴重。他們說,“有關管理部門沒有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沒有把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不加區分地要求文化部門實施收支兩條線;文化管理部門習慣于當‘婆婆’,而不習慣當裁判,不敢、不愿甚至不肯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局社(臺)分離;有些部門雖按照產業要求完成了組織建制,但沒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治理結構仍然處于空轉狀態;一些文化產業‘市場準入’門檻被抬高,等等。”
其次,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以廣播電視產業為例,它的運行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造成長期以來的政企不分現象嚴重,行政干預過多,產業本身無法按照規范的現代企業要求去運作。比如,不能自主選擇經營領域和項目,產業活動中不講經營,不計成本等等;再比如,同其他宣傳媒體一樣,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至今這個領域的法規建設很不健全,尤其是與這一行業高知識高技術含量特點相銜接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嚴重缺乏,對廣電系統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來進行,如審批制、審查制等,而法規不健全也造成很多漏洞。
第三,經營機制轉換遲緩。相當一部分單位和部門沒有建立市場風險和投資風險預警機制,缺乏拳頭產品,專業化服務太少。
第四,科技創新機制沒有建立。通過科技創新擴大生產力和新產品市場,已經成為當今文化市場競爭的浪潮和基本方式。但從廣東的情況看,情況不樂觀。主要是:創新性產品和服務不多,許多文化產業單位和部門常年在相同的產品和服務上激烈競爭;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太慢等等。
雖然全國音像制品的50%出自廣東,音像產品制作水平高、能力強。但專家指出,中國入世后傳媒業仍面臨著巨大的競爭。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