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滬記者馬凌
如果這僅僅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那么國內金融業應當高呼萬幸。
可怕的是,種種跡象表明,本次事件有可能是葉落知秋。
從去年底愛立信就緩緩而退
對南京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說,3月底的一樁事情令他們寢食難安。
按照當地媒體的說法,是愛立信公司突然提前向南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還貸19.9億元人民幣,轉而再向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貸回同樣數額的巨款。
在19.9億貸款中,交通銀行南京分行占8億左右。該行宣傳處陳旗表示,該事件屬于正常業務情況,因為“8億多人民幣并不是一個多大的數字,我們貸款給南京大學就有10多億,在交通銀行去年數百億的放貸中,這種流失僅占很小的比例,完全是正常現象”。
但媒體的突然之說并不準確,據南京交通銀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貸員證實,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南京愛立信就逐步還貸,退出中資銀行,轉而與花旗銀行簽定了貸款協議,需要點明的是,愛立信與花旗簽定的是外匯業務而非人民幣。
很顯然,這一舉動有悖常理,按照慣常的邏輯,對于外資企業來說,在中國使用人民幣更為方便,同時可以規避利率和匯率風險。
那么南京愛立信為何趨害避利呢?這位信貸員的判斷是,由于該貸款數額較大,根據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其利率可以有所浮動,因此花旗銀行可以給予南京愛立信最底線的利率優惠———估計在千分之三以下。
對于愛立信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抵擋的誘惑。
但是更關鍵的并不在此。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花旗銀行的路數是價格戰,交通銀行當然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根本的原因在于花旗銀行所謂的保底業務。
這位信貸員說,由于南京愛立信主要業務之一是程控交換機,在應交款回收方面較為緩慢,風險較大,而花旗與其簽訂買斷保底協議,將南京愛立信的銷售應收款買斷,轉為自身的應收款,從而降低了后者的風險。
據稱,目前保底業務在國際上屬于一種比較新興的服務品種,國內銀行迄今為止只有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幾年前加入了國際保底協會,能夠開展該業務。
但對于中資銀行來說,此類操作經驗甚少,相比百年花旗,還是個小兒科,花旗銀行正是看準中資銀行的這一“軟肋”,“一擊必殺”。
至于南京愛立信為何在去年動作,原因也不難理解:去年年底政策限制解除,外資銀行允許進入江蘇、浙江地區從事人民幣貸款業務。
江蘇省內銀行去年貸款流失100億元
南京愛立信事件已在江浙引起震動。
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外資銀行在南京跑碼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一直難有大的作為。此次大門洞開,一下子就被拿走近20億人民幣的業務量,應當視為在中外銀行正面爭奪的第一回合中,外資行略占上風。
據交通銀行南京分行宣傳處陳旗介紹,南京地區共有14家銀行,競爭激烈,但每家都在賺錢。
近段時間,來自上海的外資銀行頻頻光臨南京,大量優質客戶悄然投奔外資銀行,江蘇省銀行貸款因此劇減。
資料顯示,江蘇省內銀行去年貸款流失了1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01年末,上海外資銀行在江蘇省內的外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2.06億美元,相當于江蘇省中資銀行外匯貸款額的36.45%。
顯而易見,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已經轟然倒下,中資銀行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