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格局中,中國鋼鐵業必須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才能不被打敗
據新華社電美國鋼鐵保障措施不僅引起了國內普遍的憤怒,也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深刻反思。一些國內鋼鐵企業和經濟專家在抓緊應對沖擊的同時,也提出了“正視國內鋼鐵產業發展”這一嚴肅話題。
經濟界人士指出,此次鋼鐵糾紛折射出美國鋼鐵業的衰落命運,這對我國鋼鐵工業提出了多方位的警告信息。在鋼鐵產業日益明顯的全球化格局中,中國鋼鐵業是否有能力面對殘酷競爭?
輿論認為,美國鋼鐵業的悲劇在于其對開發創新和降低成本的漠視。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國的鋼鐵生產中同樣存在。
一些知名的鋼鐵公司所運行的部分機組竟是“高齡”設備;先進的計算機控制系統下遮蓋的卻是老面孔;生產出的薄板連形都難以控制,產品始終處于中低檔水平……這是目前我國鋼鐵冶煉行業技術狀況的一個縮影。
第一產鋼大國“技術升級”緩慢
權威部門提供的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冶金行業鋼產量逐年增長,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但“技術升級”卻一直進展緩慢,同時,冶金行業始終未能擺脫無序生產、低價競爭等問題的困擾。
國家冶金部門一位官員指出,我國盡管鋼產量已突破1億噸,但這巨大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
在“1億噸”之外,國內迅猛發展的制造業不得不大量進口特殊需求的高品質鋼材,包括轎車用板、家電面板、不銹鋼等。進口高檔鋼材數量近千萬噸之多。
產量節節攀升,效益卻步步下滑
“1億噸”中,有大量低附加值的普通鋼材供大于求。雖然價格很低,但仍然銷不出去。“產量節節攀升,效益卻步步下滑”成了一個困擾鋼鐵行業多年的怪現象。“1億噸”的生產能力中,處于落后和國內一般水平的約占總生產能力的一半。而噸鋼耗能比發達國家高出三成。
面對鋼鐵產業的全球化競爭,讓我們無法樂觀的情況還有很多。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鋼產量是德國和韓國的兩倍多,英國和法國的5倍多,但他們的大鋼鐵企業規模卻是寶鋼的2-3倍,企業銷售額更是我國最大企業的2-5倍。而另一組數字也許更能說明問題,日本的鋼鐵工業人均鋼產量786公斤,韓國為759公斤,德國為501公斤,我國人均鋼產量與上述國家相比有幾倍的差距。
邯鄲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漢章說:“我國目前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尚難以形成競爭優勢。”他說,我國西氣東輸工程招標時,有一種X-70型號的管線鋼,國內某技術最先進、效益最好的鋼鐵企業報價為每噸394美元,韓國報價才217美元。因為韓國這家鋼鐵公司就建在海邊,運輸等各種成本很低,裝備完全現代化,用工也很少。
重復配置低層次競爭
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是,我國鋼鐵業存在著明顯的弊端:
技術落后。冶金業有關人士指出,經過世界鋼鐵工業的兩次大規模創新高潮,部分先進產鋼國已完成從噸位擴張到結構優化的戰略轉移。而我國不少鋼鐵企業至今仍固守著平爐、模鑄、初軋等老技術,總體水平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重復配置。與發達產鋼國集中,規模化程度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僅縣以上鋼鐵企業就有1000多個。大多數企業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缺乏專業化協作和拳頭產品。產品在市場上一緊俏,立即競相進口二手設備,大量重復生產。
鋼鐵企業效益節節下滑,發展缺乏后勁的事實告訴我們,盡管我國是產鋼鐵大國,占有本土的巨額市場,擁有寶鋼等少數現代化先進企業,但卻不是夢想中的鋼鐵強國。我國鋼鐵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產品結構和國際競爭力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過去的20年中,歐盟減少了鋼鐵業的50萬個就業機會和數千萬噸的生產能力。而盡管產業整合、收購兼并、扶強汰劣的工作一直在我國不間斷地實施,但卻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界人士尖銳地指出,與國際競爭力不強這一事實相伴隨的情況是,我國鋼鐵生產內部競爭較為混亂。一些地方小高爐、小煉鋼、小軋鋼數量有增無減。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繼續下去,國外鋼鐵產品還沒有大兵壓境,我們自己就會將自己打垮。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