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失去了食物鏈的休眠生態圈概念來形容早些時候的醫療市場,那么“入世”無疑給了民營醫院連接食物鏈,讓“生態圈”重新轉動競爭機制的“魔法石”。
繼不久前深圳天下行醫療集團在滬投資的第二家民營醫院“萬豪”開張后,由覬覦進化為“動手”的動作逐漸演繹成一個可能的事實:臺灣首富王永慶將斥資8億美金打造滬上醫院“航母”;新加坡某財團預備投資6000萬美元選擇一黃金地段的醫院合作開設豪華特需醫 院;生個孩子收費要達5萬元人民幣的豪華產院——和睦家醫院,也將從北京擴展勢力到上海;澳大利亞的資本也已將在上海開設高檔體檢中心放到了議事日程上……
外界云,在有近500家醫技力量雄厚的公立醫院的上海,“私”“公”醫院之爭尚定格于“蚊子打大象”,但在一民營醫院投資者看來則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狼’——“我們做好了年幼時被別人吃掉的準備,但我們也將逐漸具備打敗別人的能力”。
民營醫院最大“敵人”是“觀念”
“社會對于民營醫院所持有的觀念不足是我們在經營中的最大難題”,作為在上海第一家基礎設施從零開始的“吃螃蟹”者——仁愛醫院的管理人士劉先生并沒有直接把“矛頭”指向公立醫院。
劉先生舉了一個例子,上海有人口1600多萬,其中700多萬屬于醫保人群,由于特定原因,在上海,人們對于醫療保險十分看重,必然難以讓他們選擇沒有醫療保險定點的民營醫院,因此,剩下的800—900萬人便成為了民營醫院爭取的主打對象。
由于絕大部分民營醫院非醫保定點醫院,在北京僅有一家,滬上則幾乎沒有,劉先生所舉的例子成了目前民營醫院經營上所遇到的典型“疑難病癥”。“錯位競爭”盡管成為了社會各界包括民營醫院自己所提出的經營口號,但在一開始便失去了“公平”的市場份額競爭的大前提下,所謂“錯位”看上去更像是一種無奈。
那么,從一開始便在顯失公允的“擂臺”上“攻擂”的民營醫院又是如何通過經營獲得促進其生存和不斷壯大隊伍的好的資金回報?
用“賺服務錢”向公立醫院“叫板”
“作為醫療投資,并不是靠發一筆橫財為目的的,而是一個長期過程”,仁愛醫院劉先生告訴記者。
據了解,仁愛醫院由去年4月開始籌建,到目前投資額已達8000萬元人民幣,并且還在加大投資力度。所謂“無利不商”,只不過在民營醫院投資者眼中看來,利益是長遠的。投資方深圳天下行醫療集團副總經理劉江寧告訴記者:“環境在一步步放開,沒有不能想象的事,就像以前人們不敢想象民營醫院也能搶奪市場,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便是發揮自己獨有的優勢。”劉江寧所指的“獨有優勢”便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或者說,是大部分公立醫院尚未“悟透”的一個道理。
在這種理念中,醫院服務將向五星級飯店及航空公司服務靠攏,醫院將改變潛意識中服務低人一等觀念,大膽地承認自己就是服務部門,病人就是消費者,是醫院的衣食父母,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將成為主導,人的感情、隱私將被尊重。
“在五星級酒店,客人少有討價還價。在一個好的醫院里,顧客還會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討價還價嗎?好的東西總是可以被人認可”,國內另一家民營醫院投資公司——鳳凰醫院管理集團的林高坤博士作了一個這樣的類比。
“滾雪球”——預備“對抗”公立醫院后備軍
與民營醫院投資者“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眼光相一致,在資金回籠的再操作上,民營醫院的經營者采取的是一套與公立醫院截然不同的方式——“滾雪球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由于我國民營醫院進入市場時間并不是很長,大多數的國內民營醫院投資者都是在不斷的“再生產”中完成從“孑然一身”的生存窘境到初具一定規模的“群居”的蛻變。
深圳天下行醫療集團從去年開始斥資1.5億元在上海創辦了仁愛和萬豪兩家民營醫院,而在此前,該集團自1993年起就致力于民營醫院的投資工作。劉江寧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深圳、廣州、貴州等全國各地共擁有11家投資的民營醫院。
而總資產超過5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醫院產業集團——鳳凰集團從一開始的吉林創傷醫院12萬元起家,然后用在吉林創傷醫院的積累在深圳開設了醫院,然后又用這兩個醫院的積累開辦了大連的醫院。到目前一發展成為五所直營醫院和兩家醫院管理公司組成的“航母”級醫療管理公司。
公立醫院“以不變應萬變”
記者從部分醫院醫護人員處了解到,不乏有對“民營”的暗渡陳倉無動于衷者。在其觀念中,民營醫院是小打小鬧,搶不走主流病人,即相當大份額的醫保人員,他們不怕,另外,公立醫院長年形成的強大技術優勢也是民營無法相比的。然而,也有一些醫院的院長們卻能夠開始真實地感受“如芒刺在背”的壓力。畢竟,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作為僅是一項政策的“醫保”和暫時性的技術優勢能夠“呵護”公立醫院多久,已經為想象力所能夠夠著的了。本報記者 王驥飛
閃爍短信--時尚至愛 動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