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劉詩平)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同一天,美國大都會人壽等幾家國外保險公司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營業執照,獲準在中國開展或擴大業務。
在漫長艱難的入世談判中,中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一直是談判中爭執的焦點。如今,人們常常聽到中國保險業不“保險”的說法。那么,我國保險業 能否化“險”為夷?
過渡期:“倒計時”開始
入世前夕,中國保監會負責人公布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及時間表。從時間表看來,開放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和范圍之廣,超出了此前一些人的估計: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營業許可的發放不設數量限制;加入后2年內,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向中國和外國客戶提供全面的非壽險服務;加入2年后,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設立獨資子公司;入世后3年內,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中國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險年金險服務。
——加入時,允許外國壽險公司、非壽險公司在上海、廣州、大連、深圳、佛山提供服務;加入后2年內,允許外國壽險公司、非壽險公司在北京、成都、重慶、福州、蘇州、廈門、寧波、沈陽、武漢和天津提供服務;加入后3年內,取消地域限制。
——在再保險和保險經紀業務方面:加入時,允許外國(再)保險公司以分公司、合資公司或獨資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壽險和非壽險的再保險業務,且沒有地域限制或發放營業許可的數量限制;合資保險經紀公司在加入時,外資股比可達到50%,加入后3年內,外資股比不超過51%,加入后5年內,允許設立全資外資子公司。
這意味著入世后,中國保險業進入了全面開放的新時期。
這也意味著弱小的、還處于發展初期的中資保險企業,幾乎與實力雄厚、發展成熟的外資保險公司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直面相對。
過渡期的一些時間語匯,如“加入后2年內”、“入世后3年內”,有可能是“2年”、“3年”的最后一刻,也可能就是今天。美國國際集團(AIG)日前一次性獲得4張營業執照,獲準在北京、蘇州設立分公司,在廣東東莞、江門設立支公司。“加入后2年內,允許外國壽險公司提供服務”的北京、蘇州,而今已有國外公司獲取了營業執照。
過渡期已進入“倒計時”。如何用好這短短的幾年過渡期,如何更快地“強身健體”,盡可能合理安排資源、配置資源,以盡快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是擺在中資保險公司面前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分爭“蛋糕”:外資保險與我同場競技
擁有近13億人口的中國,被稱為全球最大的一塊保險“蛋糕”。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到來,看好的正是巨大的潛在市場。剛剛獲得中國營業執照的紐約人壽董事長史端博說,從長期看,中國壽險市場潛力巨大;從當前看,中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第一階段,這將使中國保險市場更具競爭性。保險這塊“蛋糕”會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越做越大。
外資保險公司巨大的資產規模、先進的管理經驗、良好的技術水平,無疑會對中資保險公司形成挑戰。
其實在保險大門還沒有完全對外敞開時,來自外資保險的挑戰已經來臨。入世前后,十幾家外資保險公司獲準在中國開展或擴大業務,給中資保險公司已然形成大兵壓境之感。最近,由中國保監會北京辦公室組織的對5000名北京市民調查顯示,許多人之所以不買保險,有三分之一是因為“投保容易、理賠難”;近二成的人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合適的保險商品,14.2%的人認為目前保險太貴,約10%的人在等待外資保險進入北京市場后,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這份調查還顯示,北京市高收入者偏好外資保險公司大大超過國有獨資公司和股份制公司。
挑戰不僅僅表現上述差距。北京大學保險學系主任孫祁祥認為,在過去20多年發展中,我國保險業重規模、重展業、重短期擴張,輕效益、輕管理、輕長遠發展,在保費高速增長的同時,企業風險在增大,償付能力普遍不足;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保險人才儲備和培養不足;消費者對保險業的信任不足等,這些才是入世后中資保險企業面臨的最實質挑戰。
一位國有保險公司的“老保險”說,中國人壽十多年前在壽險市場上“獨此一家”時,壟斷市場,寬松的環境讓大家沒有什么壓力。即使壽險公司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但因仍舊占有絕大部分市場,創新、管理、服務等并沒有根本改變。現在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已經被國內個別股份制公司超出。面對外資公司的大量進入,面對周圍環境的巨大變化和激烈競爭,已經沒有理由和資本再無動于衷,必須奮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殘酷寓言:獅子和羚羊都在奔跑
一個殘酷的寓言在保險業內流傳:草原上,一只獅子在追趕一只羚羊。獅子喊:“我的早餐!”羚羊跑的更快:“我的性命!”。
入世后,實力雄厚的外資保險進入,肯定將使一部分不具競爭力的中資企業處境艱難,甚至遭到淘汰,但同時會激發更多中資企業競爭的斗志,繼而學習先進的管理才能和服務水平,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在中國入世當天表示,入世將為中國保險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場契機和發展空間,將加劇市場競爭,促進中資保險公司加快體制改革步伐,也將改變保險業增長方式,加快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化進程。
1992年9月,當友邦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時,中資保險企業曾經發出一片“狼來了!”的驚呼。9年后,中資保險企業則要從容得多。上海天安保險公司董事長陳剖建表示說:“我們已不把他們看作‘洪水猛獸’,而是熱誠歡迎,機遇是真實存在的。外來競爭者帶來資金、技術、管理等,這些可以分享,同時在競爭中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業內人士認為,中資保險企業的優點是明顯的:龐大的網絡,對中國人情的熟悉,與客戶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等。而幾年的過渡期,更是難得的機會,只要強身固體,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就能實現“雙贏”。
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今,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再保險公司在加緊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機制,積極實行公司體制改革;一些股份制公司未雨綢繆,平安保險公司為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積極招攬海外人才;太平洋保險公司積極求發展,正籌備上市;泰康人壽、新華人壽、華泰財險等正在全國范圍內布網設點,日前此3家公司獲準籌建300多家分支機構,同時進行機制轉換,準備上市;區域性保險公司則在布網設點前,積極加強相互間合作,上海天安保險公司、西安永安財產保險公司等4家區域性公司已于今年8月宣布建立戰略合作聯盟。
隨著外資保險公司大批進入中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經濟所激發出的活力,中國的保險企業將在與保險“巨人”同場競技中成長,中國的保險市場將進一步成長、成熟。中國的保險業當會化“險”為夷,消費者將獲得更多更好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獲得更多更好的保險保障。(完)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