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落后的體制面對入世進口電影數(shù)量翻番,
中國電影業(yè)因其老氣橫秋,被人毫不客氣封為“夕陽產業(yè)”,而“入世”的狼煙又起,對頭暈眼花的中國電影不啻雪上加霜。一時間,有人驚恐大叫“狼來了”,有人憤懣擔憂“引狼入室”,有人滿懷信心期待中國電影“與狼共舞”。
其實不消說,中國電影作為文化商品加入WTO,與美國電影等如林強手同等競爭,利弊參半。但是對于幾乎已經(jīng)山窮水盡的中國電影,痛定思痛,重整山河,“夕陽”的涅?也似在可期待范圍。
對于中國加入WTO后電影的狀況,眾說紛紜,但是,首要任務是我們要清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關電影的條款。其一,加入WTO后,中國將由每年進口10部影片提高到20部,在3年內達到50部,其中20部影片將采用分賬制。其二,中國將在3年內逐步放開允許外資建設、更新、擁有及經(jīng)營電影院的所有權,中國允許外方擁有不超過49%的控股權。其三,中國允許有49%的外國股權參與合作經(jīng)營錄像和錄音帶等視聽產品銷售業(yè)。
國外電影資本和產品對國內電影領域的沖擊不會比經(jīng)濟領域小。而且尤為重要的是,電影作為精神文化產品,不同于電腦汽車服裝鞋帽,它要對觀眾或多或少產生文化價值觀影響,會影響觀眾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甚至有人擔心這種精神領域的滲透會動搖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
美國貿易代表直截了當?shù)刂v:“WTO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工具,可以把美國的價值觀帶給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全世界。”美國外交專家寧克維奇也在《文化外交》一書中宣稱:“……文化手段將成為我們穿越社會主義屏障的更強大、更重要的滲透工具。”
可見,不是我們杞人憂天,這也不是“階級敵人亡我之心不死”的戲謔話語。
但是中國民眾頑強的民族性決定了,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我們并非束手無策,根植于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揚長避短,破釜沉舟,外加“師夷長技以治夷”,各個層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國內電影體制和國家電影政策如何行動顯然具有決定意義。國外資金翻滾而來,在中國投拍影片,購買、兼并國內有實力和市場前景的電影企業(yè),勢必沖擊中國電影業(yè)。但是,從另一角度說,這是被動地引進國外先進電影技術、設備、資金,提高國產影片的投資額和高科技含量。
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平均成本已經(jīng)從1996年的3980萬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多萬美元,影片的發(fā)行宣傳費高達兩三千萬美元,而中國電影的平均成本規(guī)模不到美國電影的1%,全年國產片的投資,只相當于美國一部大片的投資額,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投資規(guī)模,影響了影片的質量和數(shù)量。資金、技術的來臨,讓我們在損失的同時會獲得一些東西。
這需要國家制定電影發(fā)展戰(zhàn)略,在開放中保護本國利益,對電影業(yè)在財政、稅收、基金等方面采取優(yōu)惠措施,鼓勵創(chuàng)作與出口,并電影立法,以及將其他社會資本引入電影,解決資金匱乏矛盾。
歐洲各國政府每年對電影業(yè)的資助共達8億美元,法國、意大利等國對民族電影的鼓勵措施已經(jīng)讓他們有望在好萊塢電影的重壓下在一定程度上翻身。而且,進入WTO要遵循嚴格的游戲規(guī)則,而不是行政力量,中國1996年的《電影管理條例》欠客觀全面和詳細,無法與國際接軌,電影立法勢在必行。
如今,美國的電影業(yè)成為美國的第二大經(jīng)濟支柱產業(yè)。世界電影市場的總票房大約為每年155億美元,美國好萊塢電影獨領風騷。美國片票房額在法國占60%,在德國占86%,在日本占59%……加入WTO之后的我們呢?中國國內電影年產量1997年為87部,1998年為82部,1999年為102部,大大低于美國、印度,甚至香港。目前,還沒有辦法滿足市場需求和與美國大片分庭抗禮。國內電影產量的匱乏和質量的不盡如人意讓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如臨懸崖峭壁。
我們的銀幕上,要么獨立寒秋高高在上弘揚主旋律,要么刀光劍影缺乏與觀眾對話的真誠,“第五代”走進歷史,“第六代”潛水依然,“新生代”喃喃自語……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浮躁的心要寧靜沉穩(wěn),不要標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盲目模仿高成本大制作,也不要自命清高。清醒的社會批評不可全無,普通人不可忽視,不是被動防御、抵制外來文化而是對深厚底蘊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新,發(fā)揮國產電影的民族欣賞習慣優(yōu)勢和貼近生活的長處。真正的“翻身仗”由本土特征而來。伊朗、韓國、日本的電影何以名聲大噪?蓋因為此。
進入WTO后,中國影片面臨與國外影片尤其是美國大片平等競爭的機遇,如何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藝術和商業(yè)兼顧,民族與世界齊飛。
影像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影片的使命才算完成了,這樣,發(fā)行放映系統(tǒng)在電影實現(xiàn)價值過程中至關重要。最近,霍建起執(zhí)導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一家僅能容納200多人的小影院創(chuàng)下了3億5千萬日元(合人民幣2000多萬元)的藝術片票房記錄,而在國內,電影發(fā)行0拷貝,只是賣給了電影頻道。
由此看見,我國的電影發(fā)行放映系統(tǒng)破綻百出。它依然是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產物,名為“公司”,實為“機關”,機制死板,機構重疊,經(jīng)營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人員臃腫且素質低下,流通不暢,效益低下……蒼涼破舊的電影院在華燈絢爛中“以不變應萬變”,門可羅雀。
進入WTO之后的發(fā)行放映系統(tǒng),更多的外資、民資、私資會參與制片、發(fā)行和放映,西方國家熟悉市場規(guī)則和運作方式,也明確意識到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需求空間,必將在這一領域展開爭奪。20世紀90年代后期,外資電影院登陸中國一些大城市,兩三年運作后,票房在當?shù)仉娪笆袌霆氄荐楊^,成為國內大影院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如合資影院上海的嘉華海興影城,對前幾年放映僅取得1萬多元票房的日本影片《花園迷宮》精心策劃重新推出,獲得30萬元票房。
國有發(fā)行放映系統(tǒng)的體制缺陷和壟斷性地位終將壽終正寢,面臨嚴酷的競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么變通,要么消亡。
國外影片的引進會在一定范圍內激活市場,帶動國產片,這樣的機會不容錯過。1995年,中國第一次引進10部好萊塢“大片”,某些國產影片也在市場走俏。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紅櫻桃》票房不俗。1996年以來,美國進口片在上海、北京、浙江3省市共占全國分賬片票房收入的1/3強,補充了吃不飽的電影市場。而且,后電影產品的開發(fā)、服裝、海報、劇照、網(wǎng)絡電影等的充分利用,對電影發(fā)行外延的重視,也是商機,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也許聞說中國加入WTO,最高興的是中國的電影觀眾。雖然家里DVD堆積成山,雖然偶爾有不同的影展可以“解饞”,能看到更多自己心儀的影片大搖大擺地出現(xiàn)在銀幕上,還是一件樂事。視野的開闊,欣賞品位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韓國的電影異軍突起之前,經(jīng)歷了漫長的引進歐洲影片培育觀眾的過程。我們的銀幕培育剛剛起步——可是DVD已然哺育了眾多不俗的影迷,而他們,將是以后國產電影的擁護者和評判者。鑒于文化差異和消費心理,他們難以割舍對本民族文化和母語電影的親切感,好萊塢電影的視聽轟炸不會永遠新鮮和具有吸引力。
1979年,我國全國電影觀眾293億人次,近年,電影觀眾降到6億人次,年人均看電影0.5次,是美國的1/10。年票房收入約2億美元,僅占美國的1/30。觀眾信心的培養(yǎng)和市場的重建,需要耐心。
面對WTO的大門,重要的是不是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而在于如何自我改造,創(chuàng)造自己的前途。(張泠/文)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yè)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