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6日專電
新華社記者 李安定
“入世”15年的企盼即將成為現實。加入WTO對中國汽車工業將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狼來了”的議題討論了多年,今天終于塵埃落定。
中國汽車今天迎接“入世”。消費者、政府官員、汽車企業從各自的視角,審視著這個最具開放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15年的入世談判,千難萬難獲得的成果之一,就是給了中國汽車業一個五到六年的緩沖期。按照協議,中國加入WTO,將逐步降低進口汽車的關稅,直至2006年7月1日轎車關稅稅率降至25%。此舉為的是給長期處于計劃經濟桎梏中,已過“不惑之年”、仍屬“幼稚產業”的汽車工業一個健體強身的過渡期。
許多老百姓對“民族汽車工業”的險境并不憐香惜玉,恨不得“緩沖期”盡快過去,明天就買上物美價廉的進口車,或者一夜之間就讓國產車價格打個對折,降至國際水平,F在終于要入世,讓本來就在觀望的老百姓攥緊錢袋,致使轎車的銷量始終不見起色。其實也難怪老百姓這么“絕情”,多年的“汽車情結”屢遭關稅、價格高門檻的打擊,確實傷了他們的心。入世的壓力將逼迫中國轎車價格逐步和國際接軌,中國老百姓與轎車文明的距離進一步縮短。
政府部門考慮的是中國汽車業年產值3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2000億元,涉及千萬人的就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決不能輕言放棄。如何在五六年內把中國汽車工業作強?如何把中國汽車市場作大?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國家計委一位官員清醒地判斷,入世之后是兩個“不可阻擋”:一是轎車進入老百姓消費不可阻擋;二是民營企業、國外廠商進入中國汽車產業參與競爭不可阻擋;正視現實才會有相應的對策,政府部門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是迎接“入世”的第一步。
身處生產經營第一線的汽車企業都有一種“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我國汽車業最大的合資企業——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陳虹說,上海通用有國際化、本地化優勢的疊加,在“入世”后,市場整體競爭力應該超過進口整車。在上海生產的別克系列產品,經國際權威機構的調查,制造質量在中國銷售的轎車中達到最高水平。入世后,國產轎車價格立即出現“拐點”似乎不大可能。降價是個過程,我們要把價值鏈延伸,從工程開發、采購、物流、營銷到社會服務全面提高競爭力。
應該說,加入WTO同以往的改革開放在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能不能用市場經濟的眼光,能不能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未來,在改革中求生存,求發展,緩沖期里莫虛度,這是中國汽車業迎接入世的關鍵所在。
比如說,與國外汽車廠合資,必須占50%以上股份,似乎非但如此不能擁有主導地位,但是如果我們手里沒有產品開發的核心技術,即使外方只占10%的股份,產品一樣得由外方說了算。那么這50%以上的股比還值得堅持嗎?
比如說,與國外汽車廠合資,必須納入我們的產品布局。通用公司有大小幾十種車型,我們只指定其中一種在中國生產。工廠建成,設備先進,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吃虧的還是中國投資者。
比如說,與國外汽車廠合資,只許行業內國有企業干,不許行業外,或者非國有企業干,毫無市場公平可言。寶馬希望進中國生產汽車,選定非國有企業華晨集團作合資伙伴。業內人士表示不解,寶馬董事長稱,我們選擇伙伴有標準,是要有靈活應對市場的相同理念。
比如說,西方國家歡迎中國加入WTO,是因為中國的市場的吸引力,我們必然要讓出一部分市場。但是讓出市場需要占領市場一方做出補償,就是資金和技術的流入,這要看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條件,學好技術和管理。
當然,入世之后,能夠生存的并非是中國汽車工業現在120家的所有成員。歡呼入世的是那些有活力、有市場的汽車企業,加入不加入“三大”倒不是生存的必然條件。那些早已不生產汽車,靠行業保護賣“目錄”過著滋潤日子的“八旗子弟”,還是早作打算的好。(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