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非公經濟》周刊報道所受到的關注,7月,本報記者受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工作訪問。在此期間,本報記者在美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廣泛而深入地采訪了科技公司、農場主、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和新聞媒體。相信他們的經驗會對我們各行業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前兩期我們報道了對《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采訪,今天刊登訪美系列報道第一部分內容——《與美國報人對話實錄》之三。
美國紐約時間7月9日,本報記者來到在國內經濟界和報界負有盛名的《商業周刊》。它創刊于1928年,是世界最大的商業周刊。亞洲版編輯Pete Engardio、資深編輯Robin Paul Ajello、Michael S.Serrill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問:《商業周刊》的發行情況怎么樣﹖
答:《商業周刊》由麥格羅·希爾公司出版,有110萬訂戶,其中亞洲7、8萬。中文版發行不理想,但相信亞洲讀者有50到60萬人,我們在北京有1位記者、東京4位記者。網上可以看到我們的雜志,讀所有的文章都要付錢。
問:人員組織情況如何﹖
答:《商業周刊》不到200人,加上制作人員不過250人。我們在美國本土有10個記者站、30名記者,在世界各地有25名記者。我們要求駐外記者的初稿已形成報道的框架,總部有編輯為之潤色,上面還有編輯再加工。在總部的記者要寫成稿,層次上少了一個編輯為他把關。組織結構是:總編——執行總編——幾個大的主編——欄目編輯如營銷版、企業版——記者。
問:《商業周刊》有大量的公司報道,你們怎樣處理新聞報道與企業宣傳之間的關系﹖
答:在任何時候我們對一家公司做了客觀報道,絕不是我們收到了什么好處。而我們的封面故事一般都是批評性報道,企業如果要求收回這種報道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美國法律對新聞報道有很多保護。美國財經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一開始考慮的不是那個信息是否是公司或者國家的機密,而是發現和尊重事實,這也是美國記者的職業準則。
《商業周刊》記者的報酬相當高,對記者的操守也有很嚴格的規定,違反了就要被炒掉。如寫一家公司的報道,就不能買它有的股票,接受禮品的金額不得超過25美元,像葡萄酒就不能收。編采人員有一種共識,即雜志的銷售是基于讀者的信賴,如果哪一天讀者發現我們是在為某一個公司的利益而進行報道,那么《商業周刊》就完蛋了。
問:如何處理廣告和報道的關系﹖
答:我們始終把握的原則是,必須使雜志具有極強的可靠性。廣告與采編報道不發生任何關系,廣告部門無權過問編采部門的事務,如果因為一則報道而失去廣告,廣告部門也無權干預。
問:你們如何對企業進行負面報道﹖
答:我們一般要采訪該企業的競爭對手和前雇員。很多大公司也定期給我們寄來很多材料,包括財務年報甚至報道。美國法律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公布其內部情況。假如公司陷入糾紛,所有材料都要公布,我們也尋找機會和辦法,把內部材料、審計報告搞到。由國會調查的事件會公布,丑聞要有很多證據為公眾提供。引用法院、國會文件,即使這個文件錯了,我們也不負責任。一旦材料公布,別人無權干預。
如果法庭確認報道不實,我們要賠償。美國經常有因為報道失實而要付100萬元賠償的。所以,我們有法律顧問部。做一篇報道,哪怕是對中國領導人的報道,我們也要做法律咨詢。
問:你們每年做的企業排名是怎樣搞出來的﹖
答:這件事我們往往請一家專業公司參加,由工商管理學院,根據經濟模型和已發表的數據來做。有兩位在美國很有實力的經濟學家專門任職于我們雜志,他們是經濟學博士,經濟模型和分析是他們自己做的,周刊專欄評論文章由他們撰寫。
問:你們的采編人員從哪里來﹖需要什么背景﹖
答:我們對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文章要寫得好,采訪有能力。如寫法律方面的報道就一定有法律學位或者會計學位,在我們這里不是很常見。他們來雜志之前一般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如做電腦方面的報道我們需要到專業媒體挖人。我們這里沒有專業知識或新聞方面的培訓,我們認為,到這里來工作的記者已在別處完成了這種培訓。當然,我們有時也花一、兩天的時間培訓一下金融或外語知識。
問:你們怎樣追求報道的高質量﹖
答:我們寫的報道必須沒有出現過,如果發現其它報刊有類同報道,我們的報道就要撤銷,這樣的事情發生過。我們每周都開編輯會議,所有編輯都必須參加。往往有兩、三個報道競爭做頭版故事,由總編確定用哪個。雖然也有不完美之處,但我們的報道往往會引起世界許多國家包括中國領導人的關注,朱镕基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還批評過我們把他的封面照片搞得像死人。文/本報記者謝光飛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