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吳彬
“由于貴公司的積極配合,已經有效地切斷了國美在沈陽地區的供貨渠道”,“望貴公司嚴格控制批發渠道,并監視商品終端流向,堅決禁止貨源流入國美沈陽商場……”——據國美稱,這是在20日,“沈陽市商業價格協作會”發給駐沈各家電廠商的一份感謝電,不想當日就被家電廠商傳給了國美。
爆發在上周六的這場商戰愈發戲劇化了,姑且不論這份傳真的真實性,只是事件本身就足以代表:家電連鎖和百貨商場兩種業態的碰撞已到了白熱化階段。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
商戰源起于沈陽中興商業大廈、沈陽商業城、沈陽聯營公司和沈陽鐵西百貨大樓共同組成的“價格協作會”,他們在上周共同對國美發起了一場“自衛反擊戰”,除了共同推出“進價再打九折”的震撼價格外,據國美稱,四大商場還要挾廠家不許給國美供貨。
對陣雙方的“口水戰”也呈升級之勢。沈陽國美總經理王健表示:“首先,我們對價格協作會此舉的合法性表示質疑;其次,這種做法明顯是違犯國家法律法規的,希望有關政府部門加以查處。”沈陽市家電價格協作會會長、沈陽市聯營公司總經理高軍則認為,已經成立了5年的價格協作會一直共同遵守在供貨價上加價8%到10%的“規范”,并且這種市場格局無論對商家、廠家都有好處。“我們絕不能讓規范的市場被國美一夜之間破壞了。”
兩種業態實力比拼
據高軍稱,在國美開業前,價格協作會通過供貨商向國美表示,希望國美也加入協作會以“保持市場的規范。”而王健則表示:“我們是家電連鎖業態,有進貨量大、資金周轉量大的優勢,而商場的單體經營模式必然背負高經營成本,所以我們根本沒必要加入他們的價格體系。”
商戰由此一蹴而發。高軍說:“我不能預測價格戰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國美繼續游離在規范之外,我們的價格將永遠比國美低,我們聯營公司寧愿拿其他80%的利潤來補,也要撐下去。”通過從價格直到進貨渠道的鉗制,8月11日到13日3天,四大商場銷售額高達3800萬元。
但已投入了一間3000平方米商場的國美堅信,通過“持久戰”,價格同盟的破綻早晚會暴露出來。王健每天奔走在各家電廠家之間尋找貨源,據他反映:“上周末,斷貨的廠家有十幾家,今天只剩一家了。”
商戰引發業界思考
近兩年,家電連鎖銷售這種新型業態對傳統百貨賣家電的沖擊從來沒斷過,其中尤以國美為甚,新店頻遭商場抵制。其實,動輒一兩千元的家電產品在百貨商場里是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在北京,有些商場年銷售額的三分之一是家電創造的;在沈陽這四大商場里,有一家的家電銷售竟然占到八成。即使不計銷售額因素,作為家用消費電子產品,家電吸引的源源客流也讓商場不能輕視。
但是,零售業總是免不了受上游制造業的影響。隨著家電產品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投資過剩必然導致價格下降,所以家電從制造到銷售的微利是不容回避的現實。此時,把規模做大成為惟一出路。國美等家電連鎖零售商正是看透了這個趨勢,極力在國內四處擴張。大量進貨帶來的低成本就與固有的家電銷售模式產生沖突。“我們是國企,成本本身就高,國美是新企業,沒有這些負擔,不能以國美的低價格標準來要求我們。”高軍也這樣承認。
如此看來,沈陽四大商場并非不明白“規模”的作用,目前采取的是聯手把局部地區規模做大來抗衡國美的策略。盡管其中牽涉到是否聯手操縱市場、是否涉嫌低價傾銷等問題,但其呈現的膠著狀態也恰恰反映出,零售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通過自身競爭達到自然調整的階段,即使其中有鬧劇上演也沒什么大不了。據悉,國美進入沈陽市場后,沈陽的家電零售價格已經下降了起碼十個百分點。真是競爭一來,老百姓就受益。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