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永長 實習生 陳亦林/文
在國家質監總局公布的上一季度對12個省50種啤酒產品質檢的結果中,合格率為82%。這次檢測中暴露出新的問題,檢測發現的不合格產品中,除了一些小型企業以外,也出現了青島啤酒(廊坊)有限公司下屬企業的產品——廊橋啤酒,其雙乙酰超標的問題。無獨有偶,據悉,此次抽查了“品牌公司”的4種產品,結果3種不合格,而且均是此次抽查中質量較差
者(各有兩個不合格項)。
跑馬圈地要克服質量難題
自去年8月以來,國內啤酒業開始戰事不斷,刮起“并購風”,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新一輪競爭不斷升溫。去年,青島啤酒開始進軍北京,將北京五星啤酒廠和北京三環啤酒廠收歸旗下。而燕京啤酒也不甘示弱,先后于去年7月份和12月份并購了山東萊州啤酒廠和山東無名啤酒廠。今年3月,“燕京”在青島啤酒的老家成立了燕京啤酒(曲阜三孔)有限責任公司,打出了擴軍的最大一張牌。“華潤”可謂啤酒行業里沖出的一匹黑馬,曾有報道稱,“華潤”一直希望以吃掉“藍劍”來一統川啤,可是“藍劍”非但不買“華潤”的帳,反而收編了四川9家啤酒企業,在西南市場與綿陽華潤、樂山華潤一決雌雄。
各廠家劃分勢力范圍時,最容易合并到手的往往是一些品牌價值不大、甚至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在擴張的過程中,那些因市場狹小、技術滯后、設備陳舊而本應被自然淘汰的小啤酒廠,成了大企業競相購并的搶手貨。像國內啤酒業巨頭“燕京”、“青島”不約而同地在湖北開始攻城掠地:“青啤”先后兼并黃石啤酒廠、應城啤酒廠,而燕京啤酒則投資7700萬元收購了宜城啤酒廠。
在加速的你追我趕中,國內啤酒廠家顯得熱情有余,冷靜不足。一些廠家在火熱的競爭中快馬加鞭,卻忘了穩扎穩打。也難怪有專家提醒說,各企業跑馬圈地時千萬莫忘精耕細作!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制造啤酒所用的原料及其制作工藝頗有講究,企業與其購并的子公司在生產技術、制作工藝、產品質量、企業管理運作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縮短這些差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重組合并仍是大趨勢
過去,啤酒廠沒有市場競爭的激烈,幾乎每個縣都建起了自己的啤酒廠,全國一下子冒出700多個。由于啤酒本身有很強的時限性、地域性,每個啤酒廠盡管只有十噸八噸、甚至三噸五噸的規模,但只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企業就穩穩地有錢賺,政府就穩穩地有稅收。
然而,市場的推動沖擊著小規模經營的舊思維和地方保護的壁壘。中國企業發展、壯大,以及面臨我國加入WTO后的新局勢,規模化和地方、部門的保護主義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國內啤酒企業多采取購并小廠、“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仍是一條很值得探索的新路。一方面,購并他地啤酒廠,能克服啤酒市場地方保護色彩濃厚的弊端,兼顧到企業和地方雙方利益,有效拓展了市場。另一方面,被并購方的一些生產設備、生產人員、配套設施為后期整合做了準備,不需重新建設,即可轉入生產,能直接提高產量。從長遠來看,品牌影響力的擴大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國內啤酒行業的整體發展,為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