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平靜如水的冰箱市場,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激烈的競爭,洋品牌的虎視眈眈、不氣不餒增加了市場的激烈程度。
三次對壘
到目前為止洋品牌已是三進中國市場。
改革開放到80年代中期,中國市場一直是進口冰箱的天下。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一批中國冰箱企業的崛起,進口冰箱風光不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家電市場的疲軟帶來中國冰箱業自身的優勝劣汰,淘汰了一批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同時也打開了國門,引入了國外的洋品牌,為洋品牌提供了在中國的第二次發展機會。到了90年代中期洋品牌全面萎縮,中國冰箱業靠國產品牌撐起一片江山,并因此被譽為最成熟、最有競爭力的行業。進入2000年,洋品牌又開始了第三輪的沖鋒,他們將收購、兼并的中國冰箱企業作為陣地,擺開了“決戰”架勢。
洋品牌為何三番五次地進軍中國市場?最關鍵是中國冰箱市場有龐大的容納力。
顯然洋品牌的中國之行并非坦途。中國家電協會日前對全國1-6月份冰箱銷量統計顯示:150萬臺以上規模的品牌,只有海爾和容聲,100-150萬臺規模中出現較大空當。30萬-100萬臺的規模中,三星增長最快,它利用中國的低價勞動力,將中國作為出口基地,成為所有外資家電企業中發展最快的一家。在30萬臺以下的規模中,伊萊克斯比去年同期負增長0.27%,盡管較前幾年有大幅減緩,但能夠在成熟的中國冰箱行業中立住腳實屬不易。海爾、容聲、美菱、新飛四大國產冰箱仍以64.9%的市場占有率牢牢把握著中國冰箱市場的主動權。
實力比拼
冰箱業的實力構成有以下幾方面:技術水平、創新能力、服務水準以及本土化等。
技術水平:從目前中國市場的冰箱產品來看,中國冰箱的技術水平已經處在世界制冷業的前端。國產冰箱中,已應用了一些尖端邊緣技術,如海爾的銀色變頻冰箱、全頻網絡冰箱,科龍的生態保鮮冰箱等。在今年德國科隆博覽會上,海爾全頻太空王冰箱成為博覽會的焦點。一些洋品牌由于對中國消費者的預期消費估計不足,有些仍然用國內冰箱業早已淘汰的機械溫控技術。另外在節能等方面也落在國內企業的后面。去年5月份,在國內進行的第一次冰箱產品節能認證中,首批通過認證的9家企業的103種型號的冰箱和冷柜產品中洋品牌僅占其中的10種型號,還不到總量的10%。中國冰箱不僅在國內市場,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美國,海爾冰箱占到美國小容積冰箱25%的市場份額。在歐洲,海爾全頻太空王冰箱的日耗電量僅0.48度,幾乎只有歐洲A級能耗標準的一半。
創新能力:近年來,國內幾大主要冰箱企業不斷推陳出新,環保、抗菌、保鮮、變頻、網絡等新型冰箱層出不窮。這種創新速度讓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洋品牌很頭疼,由于規模小,投入少等局限,他們在中國市場推出的產品基本上只是尺寸、容積上的變化。
服務水平:洋品牌意識到在中國市場做服務很難,所以推出了“家庭保養師”、“售后零服務”等理念,做到位卻是一件很費時、費力、費錢的事。在歐洲,由于社會專業化分工很細,有專門的機構來做這些,而在中國,這些工作必須企業自己來做好。前兩次洋品牌的敗北、本土冰箱的取勝,服務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洋品牌過不了這個門檻,份額上升得越快,危險性越大。
本土化:真正做到本土化設計,本土化生產,本土化銷售,需要企業自身具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而且必須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洋品牌要參透這些,不太容易。
走出國門
中國加入WTO后,國產品牌與洋品牌的競爭將擴大到多個行業, 冰箱中洋品牌的三次較量,只是拉開了這種競爭態勢的序幕。
其他行業類似的市場爭奪戰也證實了這一點。以啤酒行業為例,90年代初,60多家洋品牌仿佛是一夜之間占領了中國的大多數酒店和商店。僅僅過了五、六年,洋品牌虧損狀況日益嚴重,紛紛退出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在競爭中迅速壯大,重新成為市場的主宰者。現在,有的洋品牌已改變了策略,又開始用滲透的辦法進軍中國市場。
面對爭奪戰,國產冰箱必須在技術、創新、人才、服務等各方面增強自己的實力。贏得這場市場爭奪戰的根本法寶最終必須以實力做保證。據家電協會統計:今年1-5月份歐美洋品牌共銷售40萬臺左右,而中國冰箱出口國外達170多萬臺,其中僅海爾一家上半年就出口冰箱69.1萬臺。
正如洋品牌進入中國一樣,中國品牌也會走進洋品牌的故鄉。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