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雪梅) 野生黃芩至少該有5寸長,結果才2寸長就被刨了出來。川貝母用浙江產的小個東貝母冒充,價格要便宜不少。昨天,在北京崔月梨傳統醫學研究中心舉辦的研討會上,同仁堂的顧問、中藥專家金世元教授提出:“煙草專賣,中藥也該專賣,否則質量無法保證。”同時,日本、韓國也不斷擴大中藥生產規模,以至于外國人極力想將中藥稱為漢藥,所以專家們指出中藥該實行系統管理。
中藥是給病人用,要救人命的。但金教授卻在擔憂,這些年,他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藥市,發現中藥的質量在下降。近年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藥品質量每季度都要進行一次抽檢,結果也總是中草藥的合格率最低。中日友好醫院的名老中醫焦樹德教授說:中醫大夫斟酌了半天開出藥方,這個幾錢,那個幾克。結果抓來了藥效差。病人吃了藥不好或是無效,一般總是先查看藥方,不承想是藥材出了問題。金教授認為中藥材質量的下降與中藥用量逐年增加有關。市場需求量大,偽劣品種就會出現。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中草藥生產采集仍停留在小農經濟狀態,貨源掌握在農民手里,農民種植采集時先問價錢。有的藥材不是隨便哪里都可以種,有其特殊的適宜生長的自然環境。此外還有個種植時間的問題,像杭白芍、三七沒有五六年長不成。現在卻提前采。根莖類的藥物該花開前或是花敗后采收,結果藥農在花期就采,因為各種藥材開著不同顏色的花好辨認。結果上市后連專家都判斷不出來。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開采,如甘草等國家已禁止采收。
醫院藥房、藥材公司一般沒有炮制條件,也常去市場進中草藥。金世元教授說,他見過農民自己加工中藥飲片,泡上藥后先去干農活,等回來再晾曬。他說什么藥該泡多長時間是有規范的。像黨參、黃芪泡的時間過長,藥效都流失了。而晾曬藥材的地方要么是地上,要么是房頂。這樣的市場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已影響限制了中醫藥的發展。
如今常用的中草藥有500多種。金世元教授建議可以分期分批地加以管理,實行專賣,比如先管幾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