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佳)整整兩個月前,歐盟宣布正式解除對中國禽肉制品長達五年的進口限制。原以為歐盟大門打開了,中國禽肉終于可以揚眉吐氣地走入歐洲家庭的餐桌。今天,一些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斤禽肉跨入歐盟大門。
所有癥結在于中國對禽肉的化驗能力上,由于中國禽肉的衛生檢疫條件并沒有完全與世界接軌,所以歐盟對中國禽肉出口的檢查要更苛刻一些。“歐盟雖然允許中國禽肉出口,但是要對出口禽肉進行特定的檢驗檢疫,而檢驗檢疫費每噸最少開支為130美元,占銷售貨值的7%左右。”一位長期從事禽肉出口的銷售人員說。禽肉還面臨著國外產品的競爭,在中國禽肉被禁的五年時間里,巴西、泰國等國已成為歐盟市場禽肉的主要供應商,而且價格也下降了很多。內憂外患,使得中國禽肉即使能夠出口歐盟,也不會比現在的出口市場有多大賺頭。
5月首批恢復歐盟注冊的企業有14家,這其中并沒有北京的企業,原因也是衛生檢疫條件不夠。歐盟恢復注冊企業的最重要一個標準是考察當地是否建立起完善的監測體系,這包括檢疫設備是否齊全,高學歷的檢疫人員配置是否到位等很多硬性指標。舉例來說,就是假如北京順義一家雞場的肉雞出現疫情,順義的檢疫機構能否很快查出病因并將結果送到農業部相關部門,并在幾個小時內向歐盟報告,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而這個鏈條對于中國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很有必要。據北京市農業局畜牧處副處長王濱介紹,這兩個月中,北京的一百余家畜產加工企業正在“補課”。“我們正在對北京畜產加工企業搞質量認證,使它們的衛生檢疫水平與國際接軌。”今年9月,歐盟專家組將來中國考察申請企業的情況,屆時北京畜產加工企業將拼搏一把。